• 755156513/2015-02679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通知
  • 2015-12-01
  • 2015-12-01
  • 通知
  • 新政〔2015〕43号
  • 失效
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新郑市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就建设智慧城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背景
(一)基本内涵。智慧城市是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以政府、企业、公众为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信息平台,有效解决前期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所监管的行业管理条块分割、部门信息难以互联共享的“信息孤岛”问题,为城市治理和运营提供更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运行保障的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二)重要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引领产业空间集聚、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对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具有强力推动作用;有利于城市管理模式改革、城市管理方法创新、政务管理动态协同,提升城市运行监测、安全应急与智能决策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便民惠民社会服务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有利于助推风情小镇、智慧村镇、旅游乡村、特色村寨等类型的智慧村镇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惠民便民四大主题,积极依托新郑市“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政务管理体系、资源整合体系、产业协同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学有序发展,努力实现“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政府管理更加高效、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市民生活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更加秀美”的目标,将新郑市建设成为“平安、幸福、宜居、和谐”的郑州市副中心城市、临空经济强市和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务实推进。突出为民、便民、惠民,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行政服务,实现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公共服务,使企业和公众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机制,坚持新老城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智慧新城建设要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和业务协同性,智慧村镇建设要突出针对性、示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资源整合,创新运营。促进公共资源的全面整合、公共信息的互联共享,有效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与技术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创新引领,集聚产业。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集聚、创新创业环境改善作用,有效促进“三主三辅”产业与信息产业高度融合,加速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构建技术先进、附加值高、清洁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建设目标
到2020年,将新郑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智能泛在、城市管理精细入微、公共服务惠民便捷、生活环境生态宜居、产业创新协同推进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
(一)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成形。构建融合、安全、泛在的全面智能感知、实时数据采集、互联互通网络、海量存储计算、数据挖掘分析和安全容灾备份的信息基础设施。光纤宽带通达率90%以上,实现T级出口、千兆进楼,百兆入户的网络覆盖。
(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依托和对接郑州市智慧城市云中心,完成新郑智慧城市云平台和跨部门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实现公安、交运、国土、卫生、环保、旅游、气象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公共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三)政务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及产业创新协同等领域的智慧应用覆盖率达70%以上,90%以上行政事务实现网上办理;基本实现动态实时的电子政务管理、公共信息发布、城市运营监控与应急管理,大幅度提升安全预警、应急救援及事故处理能力,响应时间显著缩短。
(四)公共信息服务方便快捷。构建面向市民、服务民生的涵盖社保、教育、医疗和民政等领域的智慧民生等多元化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网上办事大厅、便民服务110、居民健康“一卡通”等项目,使享受网上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率达80%以上。
(五)产业协同创新基本实现。依托大数据挖掘、利用与开发,打造智慧园区和智慧村镇,培育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基本实现主导产业与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局面,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品牌,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率达80%。
(六)信息安全备份初步形成。建立郑州—新郑双活备份机制,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大幅度降低信息安全风险,确保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自主可控,切实保障信息资源安全。
五、建设任务
积极推动实施新郑市智慧城市建设“两个构建、六大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构建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集约化、科学化城乡规划建设,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城市运行管理,推进均等化、便捷化社会公共服务,推进集聚、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发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文化实力和城市品位提升。
(一)构建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1.加快推进全面感知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发展视频感知、身份感知、资源感知、环境感知、位置感知和专业感知体系,实现市域全覆盖和跨部门共享的全面感知体系,为公安、交通、城管和应急等领域提供全方位智能感知服务;推动包括无线城市、高速宽带、三网融合、电子政务等重点工程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
2.加快推进云计算中心和安全灾备认证中心建设。搭建集成共享的云数据中心和高性能云服务中心,为城市管理、民生服务、行业应用提供安全、可靠、优惠、便捷的资源共享与集约优化的云服务;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容灾中心和郑州-新郑双活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信息安全灾难恢复和应用备份体系;建立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和安全测评中心,保证信息安全,降低网络信息风险。
(二)构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3.加快推进基础和专题数据库建设。构建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建设、规划、国土、房产、交通、城管以及其他相关业务专题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互联互通。
4.加快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云平台中的各种数据和应用系统资源的服务化整合、封装、处理和管理,为各类智慧应用和跨部门业务协同提供统一的支撑服务。
(三)推进集约化、科学化城乡规划建设
5.加快推进智慧规划系统建设。打造集规划一张图系统、虚拟规划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地下管线及空间管理系统、城市规划审批与决策支持系统、城市规划违法监察系统建设于一体化的统一应用平台,增强规划科学性、智能化、合理性。
6.加快推进智慧国土系统建设。在新郑“一张图”基础上,打造国土资源“一张图”,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国土资源数据、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与应急指挥、动态执法监察等系统建设,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网上审批、监管、交易和服务。
7.加快推进智慧城建系统建设。建设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筑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现场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诚信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业务审批、项目管理“一张图”、施工运行“一监控”、城建服务“一站式”工程建设。
8.加快推进智慧房产系统建设。建立住房保障和不动产专题数据库,搭建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房地产市场监管和预警预报系统、不动产登记管理系统及个人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业务管理全覆盖和决策分析智能化。
(四)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城市运行管理
9.加快推进智慧城管系统建设。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建立健全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智能化城市管理对象监管、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优化城市管理流程,发挥城市管理“众源”效应,提高城市管理的实时动态和交互性,实现全时段、全方位、交互式的城市管理模式。
10.加快推进智慧社管系统建设。围绕社会管理和服务核心功能,构建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搭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11.加快推进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构建统一交通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涵盖交通诱导、交通监管和应急指挥等子系统的智慧化综合交通系统,实现交通子系统之间交互与协同以及全局监控和多系统协调联动,提高城市交通应急响应能力。
12.加快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综合治安防控、救灾应急管理、智慧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农产品安全监管及智能溯源等子系统的综合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系统,形成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灾应急工作格局和救灾应急体系,提升公共安全事故处理和救灾应急工作水平。
(五)推进均等化、便捷化社会公共服务
13.加快推进智慧政务系统建设。增设公共服务层和集成应用层,建立健全涵盖政务信息公开、智能PC端和移动端办公、网上办事大厅、网络问政服务、智能终端应用、公共资源应用等子系统的智慧政务系统,实现跨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政务管理透明度和公共服务水平。
14.加快推进智慧党建系统建设。推动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党务系统,通过党建资源数字化重组,加速党建工作需求分析整合和智能响应,促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精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和长效化运作。
15.加快推进智慧教育系统建设。完善“智慧云教育”网络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涵盖师生数据库、学校安防监控、移动端家校互动教学辅助和校车安全管理等子系统的智慧教育系统,实现教育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16.加快推进智慧卫生系统建设。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涵盖居民健康卡、智能终端健康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疾控和健康教育信息等子系统的智慧卫生系统,提升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管理能力。
17.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系统建设。推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服务资源交互和信息共享,实现远程医疗、上门监护和各类便民服务社区化;建设涵盖物业管理信息化、一卡通管理及综合安保的智慧社区管理系统,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智慧化两方面,打造和谐社区、温情社区、平安社区和健康社区。
18.加快推进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推进涵盖智慧微景展示、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局政务、旅游公共信息发布、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子系统的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实现产业系统化整合和智能化应用,打造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
(六)推进融合化、协同化的现代产业发展
19.加快推进智慧园区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园区企业服务云建设,建设涵盖综合业务智能管理、综合运营服务、能耗管理等子系统的智慧园区系统,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和产业服务水平,加速推进“三主三辅”产业高度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
(七)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
20.加快推进智慧环保系统建设。利用云计算平台,建立集智能感知能力、智能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于一体的智慧环保系统,全面涵盖综合协同办公系统、环境质量综合监管系统、环境资源数据中心、环境综合管理系统、环境应急管理系统、环境质量分析及辅助决策系统、环境信息公开和舆情监测体系,加强环境监察、管理和保护力度,协调环境、社会、生态的发展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八)推进城市文化实力和城市品位提升
21.加快推进智慧文化系统建设。依托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建立健全文物遗址文物古迹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现代文化综合管理系统,加大对历史文化名村、主题文化产品、特色文化活动的网上展示和推广,提升新郑文化实力和城市品位。
(九)推进新城区和薛店综合示范区建设
22.推进新城区综合服务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智慧社区、智慧城管和智慧旅游工程,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道路拥堵、环境恶化、管理低效等问题,塑造“服务、平安、和谐、便利”的城区发展环境。
23.推进薛店临空服务示范区建设。建设薛店镇临空综合服务示范区,搭建产业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啤酒风情小镇、智慧交通和智慧农业系统建设,加速产业协同创新。
六、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管委会)主要领导组成的新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新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
2.健全决策咨询机制。依托郑州智慧城市研究院,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综合效益评估、责任目标考核、项目建设监理机制,形成专家辅助决策、项目建设监理、综合效益评估与责任目标考核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顶层设计
3.编制总体建设规划。依托郑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编制《新郑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2015—2020)》、《新郑市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方案》(2015—2020)》。
4.落实专项规划。针对各类智慧行业应用,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新郑市状况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加快新郑市智慧城市行业应用落地。
(三)创新体制机制
5.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鼓励性、引导性、扶持性政策,优化政策环境,规范管理流程与建设秩序。
6.构建支撑保障体系。构建涵盖城市部门协作体系、信息标准规范体系、组织协调管理体系、运营维护管理体系和智慧应用考核体系的智慧城市建设支撑保障体系。
7.明确任务层次分工。建立项目专家评审与联审联批制度,推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集约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相关单位高度协同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和专业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运营维护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社会机构,大力培养高素质、专长型和复合型人才。
9.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顶层设计、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运营管理等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月报告、季考评、年总结制度,实现工作标准的量化考核。
(四)加大投资力度
10.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智慧城市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维护,重点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
11.创新资金扶持方式。通过基金投资、专项补贴、财政奖励等形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集聚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新郑智慧城市建设。
(五)推动示范引导
12.建立试点示范机制。选择中心城区新区建设管委会和薛店镇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加快电子政务、智慧管网、智慧社管、智慧旅游等示范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六)增强合作交流
13.学习国内外经验。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促进区域之间“智慧城市”建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体共建,着力引进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重大项目落户。
14.做好与郑州对接。做好与郑州的平台对接及信息交换共享,衔接郑州市智慧城市“五纵五横”框架体系,减少投资浪费。
(七)保障信息安全
15.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方案,形成信息安全预警、突发事故处理工作机制,规避信息安全风险。严格控制数据使用权限,防止隐私信息被盗窃,确保信息数据安全。
(八)避免重复建设
为防止出现新的“信息孤岛”,充分发挥我市云中心作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各单位新上信息化设备或项目必须按照《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管理的意见》(新政〔2015〕31号)和《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郑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新政〔2015〕32号)要求,依规经审核后,方可由财政部门造入预算,核发资金建设。
附件:新郑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2015年12月1日
    附  件
  主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民武装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12月1日印发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