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18-00302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通知
  • 2018-06-20
  • 2018-06-21
  • 通知
  • 新政〔2018〕16号
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新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6月20日


新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旅游业是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最具效益的优势产业、最具环保的绿色产业,也是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当前,我市旅游业迈入全域旅游发展新阶段,既存在规模扩张的现实需要,也面临效益提升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业转型发展会议精神和《郑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的部署要求,服务新郑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建设,加快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全面对接华夏文明传承新区“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发展定位,发挥全域旅游对“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建设的积极作用,强化新郑“黄帝故里•郑韩故城•红枣故乡”旅游发展形象,打造以黄帝故里世界级旅游品牌为引领的,以体验东方文明发展历史为特色的,以现代田园生态为基底,集寻根拜祖、文化体验、田园休闲、都市时尚为一体的现代田园临空商贸旅游名城,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养生旅游、商贸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加快推动旅游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为新郑“一带三区”(一带即南水北调沿线生态旅游观光带;三区即西南部的具茨山休闲度假区、西北部生态休闲养生区和东北部红枣产业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全面拓展,旅游综合带动功能不断释放,城市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更加健全,旅游市场主体更加壮大,旅游供给体系更加完备,国内旅游知名品牌打造更加有力,旅游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率先在全省建成中原文化旅游名城,努力打造国内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3%,到2020年突破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3%。

二、重点任务

(一)旅游发展空间拓展工程

1 . 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年编制完成了《新郑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强化“多规合一”,把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突出旅游功能,增加旅游要素。协调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和脱贫攻坚的有效统一。(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规划中心、发展改革委,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2 . 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围绕该目标,强化旅游产业对“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建设的积极作用,强化新郑“黄帝故里•空港慢城”旅游整体发展定位,深挖新郑厚重历史文化、新型田园城镇、自然山水生态、时尚都市商贸和现代工业产业优势,进而发挥郑州都市近郊优势,借助国际航空港和国际商都发展契机,打造以黄帝故里世界级旅游品牌为引领,以体验东方文明发展历史为特色,以自然山水为基底,集寻根拜祖、名人文化、生态田园、都市时尚为一体的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黄帝故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和现代都市田园临空商贸文化旅游名城。(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规划中心、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3 . 优化“一核、两级、三廊、四区、十二大组团”空间结构布局。围绕“一核”(黄帝故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两极”(临空国际商贸旅游增长极、国际山地生态度假增长极),“三廊”(双洎河生态文化游憩廊、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廊、华夏历史文化体验廊),“四区”(都市近郊田园度假区、临空田园商贸休闲区、华夏历史文化体验区、山水田园休闲养生区)“十二大组团”(创意樱桃休闲度假组团、老家民俗文化体验组团、故城文化观光探秘组团、临空国际商贸产业组团、中华枣乡风情体验组团、临空田园商贸休闲组团、黄帝故里文化朝圣组团、华夏历史文明探秘组团、名人文化艺术体验组团、国际山地休闲度假组团、唐户遗址文化旅游组团、现代农业休闲游憩组团),进行布局和发展,力求将充分挖掘新郑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产业集聚发展资源、地理优势资源。(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发展改革委、规划中心、水务局,黄帝故里景区管委会,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4 . 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旅游村建设。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培育红枣小镇、创客小镇等一批高品质的特色小镇。所有特色小镇按AA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所有旅游产业类小镇要按A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积极推进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积极创建全国特色小城镇和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辛店镇人和寨、观音寺镇潩水寨、城关乡东郭寺村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旅游特色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责任单位:市住建规划局、农委、教育体育局、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二)旅游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5 . 完善市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依托市域快速公路网,完善通往A级景区、特色小镇、特色旅游村的道路建设,开通直达主要景区旅游专线,解决通达景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龙湖、辛店、具茨山等条件成熟的乡镇(街道、管委会)开通旅游观光巴士。加快建设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汽车旅馆和露营地,完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交运局、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6 . 优化城市生态宜游环境。依托城乡生态廊道,完善沿线休闲驿站、旅游厕所、标志标线等配套设施,构筑城市游憩风景道。加快滨水景观公园、郑韩故城生态文化公园、马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生态保遗工程,创造良好宜游环境。(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园林中心、环保局、水务局、旅游文物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7 . 倡导文明旅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普及文明旅游知识,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构筑和谐共享生活空间。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在全市景区和公共服务场所设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贴心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责任单位:市文明办、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8 . 实施旅游惠民。推动市属国有景区免费对外开放。落实对老年人、学生、军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门票优惠政策。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大学生游新郑,让更多新郑人享受到旅游福利。大力开展优秀导游人员(讲解员)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免费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推动城区所有临街、临景区(点)的单位厕所免费对外开放,解决如厕难问题。(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住建规划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三)旅游服务标准示范工程

9 . 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创建。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发展质量。支持旅游企业、涉旅社会组织创建全国和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绿色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示范体系。(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工商质监局等相关单位)

10 . 推进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实施新三年(2018--2020)“厕所革命”,新建、改建A级旅游厕所70-80座,在全社会掀起厕所革命的高潮。各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滨水景观公园等新建、改建A级旅游厕所。(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住建规划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水务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1 . 推进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深挖工业、农业、文化、商贸、教育、会展、康养等领域的旅游价值,实现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域发展的大旅游格局。(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工信委、农委、林业局、水务局、文广新局、商务局、教育体育局、科技局、卫计委等相关单位)

12 .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按照“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在完善提升以寻根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生态养生、商贸物流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乡村农家乐旅游产业,打造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搬迁、文物保护等工作,整合各类资源,把具茨山打造成中原城市群休闲健身中心,形成国内优质旅游品牌;把龙湖、孟庄、薛店、梨河等乡镇打造成中原特色旅游小城镇。(责任单位:市新城办、农委、旅游文物局、住建规划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13 . 推进工业旅游发展。指导好想你公司红枣小镇项目,以知名的商品品牌、丰富的枣树资源、新郑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丰富产品内涵(新开发清菲菲红枣银耳粥),高标准规划、建设集健康养生、休闲采摘、观光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红枣特色小镇。(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工信委,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14 . 推进文化创意旅游发展。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包装、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文化产品,快速推进郑韩故城遗址公园、博物馆新馆、考院二期等项目建设和唐户遗址、裴李岗遗址等资源规划开发速度,逐步修复考院、县衙等城市文化地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新郑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动漫郑韩故事、东周列国志、剪纸新郑、古乐郑风等兼具时尚气息与经济效益的文创产品。(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商务局、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15 . 推进康养旅游发展。积极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完善以温泉为载体的度假、养生温泉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旅游与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黄帝文化为代表的康养旅游品牌,创建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区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基地。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积极培育养生养老旅游市场,打造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健康养生养老旅游品牌。(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16 . 推进研学旅游发展。推进研学旅游与国民教育结合,支持博物馆、高校、工业、农业、科研机构丰富旅游功能、完善旅游设施,建设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在海内外市场极具影响力的研学旅游目的地。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研学旅游实施办法,编制《研学文化旅游手册》,逐步推动各级学校将研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推荐一批优秀旅行社,培养一批研学旅游导师,为研学旅游提供优质服务。鼓励旅行社与中小学结合设计研学旅游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推出富有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旅游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旅游文物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工信委、农委,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17 . 推进旅游产业扶贫。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3个具有旅游发展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贫困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要求,编制旅游扶贫专项规划。支持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举办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培训,鼓励景区景点、旅游规划机构等涉旅企事业单位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等多种方式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电商平台开展旅游扶贫。(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扶贫办,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五)旅游产业智慧化工程

18 . 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A级景区、星级饭店无线WIFI、视频监控全覆盖,实现全市所有AAAA级以上景区智能导游、电子讲解、行程导览、在线预订、智能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推进智慧旅游业态示范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19 . 推进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资源价值,提升旅游产业大数据的专业化挖掘和处理能力。积极推进数据共享机制,规范数据交换标准,实现旅游与公安、交通、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工商、统计、气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逐步打通游客、旅游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全链条数据流。加强与通信运营商、互联网涉旅企业的数据战略合作,运行手机客户端公共服务和APP系统,构建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公安局、交运局、环保局、农委、林业局、水务局、工商质监局、统计局、气象局等相关单位)

(六)旅游品牌打造工程

20 .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围绕黄帝文化、郑韩文化、红枣文化、名人文化等现有的旅游产品,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推介,及时更新新郑旅游形象宣传片。(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旅游文物局等相关单位)

21 . 打造国内精品旅游线路。以黄帝故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韩故城、具茨山景区等为载体,重点拓展国内旅游线路。依托枣乡风情游、千稼集、特色农业等活动,打造新郑节庆旅游线路。(责任单位:市农委、旅游文物局、交运局等相关单位)

22 . 打造国内精品旅游景区。按照国家旅游局行业标准,打造黄帝故里、具茨山、红枣小镇、泰山村千稼集等精品景区,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支持A级景区提档升级,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力争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3家。(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23 . 强化旅游营销渠道。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中华枣乡风情游等节庆活动,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各种旅游推介活动,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游协会、旅游批发商、旅游代理商的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旅游推广活动,在国内上三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旅游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新郑市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旅游文物局等相关单位)

(七)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

24 . 培育大型旅游企业。以黄帝故里扩建、宋城•黄帝千古情、新郑博物馆、红枣小镇等旅游项目,充分释放企业活力,培育大型旅游龙头企业。支持文旅、农旅、商旅产业融合,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实现旅游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文广新局、农委、商务局、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25 . 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对全市旅行社经营和服务质量开展分等定级评级工作,加大旅游企业奖励扶持力度。支持旅行社实现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支持旅行社实现优势资源联合,结成业务联盟,合力开发外地客源市场。鼓励中小旅行社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提升对外营销推广的综合能力。(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等相关单位)

26 . 推动旅游饭店多元化发展。注重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连锁饭店,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星级饭店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精品旅游饭店、旅游民宿酒店,依据国家标准评定一批示范单位。(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八)旅游产业政策保障工程

27 . 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旅游业发展统筹协调和部门联动,各级旅游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责。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完善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建立健全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加强旅游执法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促进旅游部门与有关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旅游质监执法工作,组织开展旅游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执法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创新旅游协调参与机制。强化全域旅游组织领导,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全域旅游联席会议、旅游投融资、旅游标准化建设和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编办、公安局、工商质监局、旅游文物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28 . 加大旅游财政投入。制定出台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奖补暂行办法,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旅游宣传营销专项经费的额度,促进我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旅游品牌国际化推广和乡村旅游扶持发展。探索建立旅游营销市场化机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责任单位:市旅游文物局、财政局等相关单位)

29 . 推进人才兴旅。建设新郑旅游智库,打造一支产业领军型、高层次创新型旅游人才队伍。落实“智汇新郑”人才工程,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旅游领域领军人才、突出贡献人才和旅游“专才”。加强人才培训,联合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建立一批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强化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综合执法人员和导游人员(讲解员)、酒店管理人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游客对导游服务的满意度为导向,分等定级星级导游人员(讲解员)、优秀导游人员(讲解员)和金牌导游人员(讲解员)。定期开展旅游行业技能大赛和优秀从业者评选活动,树立爱岗敬业典型。(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总工会、旅游文物局等相关单位)

30 . 推进用地保障。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支持力度,对旅游产业转型发展重大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对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共厕所、游客休憩站点、旅游停车场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途单一且符合法定划拨范围的,按划拨方式供地。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项目用地,按旅游用地确定供应底价、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乡村旅游的乡镇(街道、管委会),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开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在不改变土地用地性质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开发旅游项目。(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旅游文物局等相关单位)

三、组织实施 

实施旅游产业转型攻坚是我市贯彻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转型发展攻坚战工作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我市转型攻坚产业之一,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对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助力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强化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作用,研究解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强化旅游产业统筹协调力度,推动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市直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旅游业摆到突出位置进行谋划规划。各乡镇(街道、管委会)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组织实施。市直各部门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个科室牵头,负责制定责任分工方案,明确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节点和具体推进措施。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加强对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督查指导,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