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12-00001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2-04-21
  • 2012-04-21
新郑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4月21日在新郑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新郑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张国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成就显著的五年,也是各项事业生机蓬勃、再写辉煌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难攻坚,拼搏进取,圆满完成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新郑发展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经济总量大幅攀升。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4.3%的速度增长,总量达到439.6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3.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是2006年的3.7倍,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2亿元,是新郑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3.7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6元,分别比2006年净增5567元和8498元。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序位居全省第三位,连续五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持续加大“三农”投入,五年累计拨付支农资金37.6亿元,年均增加30%。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总产达到5.7亿斤。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大枣、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36.4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45%。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68家和187家,无公害农产品达到48个,正龙、好想你公司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十强龙头企业称号,“豫君源”牌蔬菜在省内首家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累计新打配机井9288眼,连续15年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16年夺得郑州市“中州杯”。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圆满完成风后岭和史垌村整体搬迁。
  工业主导日益凸显。五年间先后有宏业纺织、赵家寨煤矿、瑞泰高科技耐材等475个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5家,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263.4亿元,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69.5%。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3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42家,新郑卷烟厂年销售收入达到56.9亿元。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累计研发新产品263个,申报专利1897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16项,“枣育种技术创新及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好想你、天津药业公司荣获郑州市市长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个。积极实施全民创业计划,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71.7%。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业再上新台阶。连年高规格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祭拜大典;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34.7亿元。商贸流通更加活跃。郑州国际石材工业园一期竣工,河南六盛钢材交易市场投入运营;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55家。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累计新建商品房245.6万平方米,交易额70.4亿元。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0.4亿元,年均增长10.6%。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优化的五年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修编,率先在全省实现“三规合一”。启动并强力推进新郑新城建设,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水厂扩建和第二污水处理厂、龙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高标准建成北环路、中华北路、神州路等11条市级道路,改造人民路、新华路、中华路等31条主次干道和68条背街小巷,郑新快速通道即将竣工通车。保障城市供热需求,五年新增供热用户8700户、供气用户1.1万户。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老年人活动中心、社会福利中心,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城乡环境持续改观。集中实施人民路精品街整治,建成占地600亩的轩辕湖水库,新增城市绿地147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9%。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实施“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94公里,解决了3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积极推行“村收集、乡清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建成村级垃圾收集点202个,创建省、郑州市卫生乡镇3个、郑州市级卫生村72个。
  镇村建设取得突破。辛店、龙湖财政收入超两亿元,新华路办事处财政收入超亿元,薛店、新村等6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新村、辛店等4个乡镇进入郑州市综合经济实力20强。龙湖宜居教育城发展迅速,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启动了薛店、孟庄镇区改造,镇区形象不断提升。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薛店常刘中心社区、辛店阳光花园、孟庄肖韩社区、鸡王社区等21个新型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建成移民新村6个,4663名淅川移民顺利入住,被评为全省移民工作先进单位。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显著扩大的五年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五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2个,到位资金27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4亿美元。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南阳淅川、浙江苍南、福建惠安等县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新港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被评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新郑纺织服装产业园被确定为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构筑了对外开放新优势。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清理审批事项77项。市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乡镇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不断完善,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组建了郑州市首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受理各类交易942宗,溢价4.56亿元,节约资金1.16亿元。
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坚持多策并举破解用地难题,五年共整理盘活土地3168亩,争取建设用地指标1.6万亩,保障了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积极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政通、广成等5家国有控股公司,提高了融资能力;新郑农村合作银行成功改制为新郑农村商业银行,郑州银行、金谷村镇银行挂牌营业。鸽瑞复合材料等3家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2.2亿元。资金争取成效显著,累计争取上级资金34亿元。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关闭了新郑电厂、水泥厂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增加了环境容量。
  ——过去五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市本级财政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9.2亿元,每年办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0件实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新建、改造中小学校103所、幼儿园16所,为中小学生免费体检27.2万人次,高考成绩连续20年位居郑州六县(市)前列。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提供城镇就业岗位4.4万个,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亿元;国有集体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基本解决,1312名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社区)卫生所31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人数达29.1万人,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903万元。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2万人,参保率达99%;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健康体检等保障性措施不断完善。加快实施安居工程,累计改造危旧房3.5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房11.3万平方米、廉租房1.8万平方米,发放困难家庭住房补贴424.1万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新造林21.3万亩,成功创建省林业生态县(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1.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5年位居全省前列。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切实加强“一办十中心”、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一站二委三员六护员”机构建设,提升了社会服务管理水平,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入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坚持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食品药品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坚持打防并举,切实加强人防技防建设,城乡居民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首位。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升位工程,涌现出了一批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先进典型,省级文明单位达到21个,带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支援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展示出故里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市信用中心,广泛开展信用评选活动,诚实守信蔚然成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乡镇文化站13个、村文化大院291个,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举办“周末大家乐”等广场文化活动150余场。深入开展拥军优属,连续五年荣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广播电视、工青妇、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卓有成效,农机、农开、粮食、供销、物价、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税务、金融、工商、质监、邮政、铁路、烟草、盐业等部门和各高校,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过去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显著加强的五年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两转两提”、“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行联审联批、无偿代理等一系列项目服务机制,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荣获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2件,政协委员提案883件,答复率100%。法治新郑建设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全面启动,干群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圆满完成第六届、第七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和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艰苦奋斗,五年硕果累累。五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科学发展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市)、“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群众体育先进县(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市)等国家级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驻新郑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广大客商和新郑驻军的鼎力支持,凝聚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及广大干群的智慧和力量,饱含着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辛勤和汗水。在此,我代表本届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绩令人鼓舞,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的工作: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立足市情,高点定位,大兴产业强经济,大上项目促发展,大搞建设强基础,在发展中增强活力、提振信心、破解难题;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切实把民生事业项目化、制度化、长效化,竭尽全力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综合运用经营城市、土地整理、招商选资等措施,破解资源、资金、土地、环境的制约和束缚,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团结干事不动摇,始终坚持市委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充分依靠和发挥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断把新郑的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效益有待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二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要素制约日益加剧,项目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更加突出;四是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社会管理方式方法需进一步创新;五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发展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攻坚时期。新一届政府将努力抢抓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务实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新郑。根据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的,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新一届政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更加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5%,达到22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580亿元左右;二、三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7%;经济综合竞争力保持全省县(市)前列。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65%,中心城区人口增加到30万人以上,建成10—15个万人新型社区,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
  ——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努力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000元和19500元;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9%,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社会管理创新各项网络体系基本健全,社会管理各项制度趋于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安全感明显提升,建成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后五年,我们将始终突出以下五个关系全局的战略重点: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六新”特征,按照“四个合理”的要求,紧盯“四个城市化”目标,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扎实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龙湖中小城市组团和薛店、辛店中心镇为支撑,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加快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向农村延伸,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合理转移,以新型城镇化的率先突破,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在巩固提升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第二、三产业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构建以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为主,以富士康配套、高端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提升为辅的“三主三辅”产业体系,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三)坚定不移推进品牌塑造,提升城市软实力。深入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塑造文化新郑新形象。大力弘扬新郑城市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加强黄帝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升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逐步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走高端文化创新之路,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新兴产业,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动力。全面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各类基金引导作用,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开展资本运作。深化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区域金融高地。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推进招商选资,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五)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和公益事业,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大力发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形成共建和谐新郑的强大合力。

三、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好的态势、推动新郑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省委、郑州市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抢抓机遇、持续求进、突出提升、务实发展、创新惠民、积极作为”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的“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创新项目建设、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举措,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用工作思路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开创“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万元GDP能耗降低3%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围绕“一心两城两组团”发展布局,高品位提升中心城区、高起点推进城镇组团、高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健全规划体系。科学编制“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战略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北部五镇“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提升年活动,完成移民大道、人民路东延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人民路西段拓宽改造工程建设,启动第二水厂建设,加大供水、供气管网延伸改造力度,扩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覆盖面,增强城市承载力。继续抓好精品街整治,集中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和灯光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张龙庄、五宅庄等城中村改造和黄帝故里周边区域旧城改造工作,提升城市形象。强力推进新郑新城建设。启动行政审批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项目,完成社会管理创新综合指挥中心建设和一中新校区、人民医院迁建,加快西亚斯扩建、华信学院等项目建设,积极运作好想你、雏鹰农牧等本土知名企业总部大楼、商务中心及成都新尚数码广场等项目,着力打造高品位的现代宜居商务城。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城市游园和绿地建设,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全面提升城管效能。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封闭施工、清洁运输等文明施工制度,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强化属地责任,严格监管并坚决制止违法建设、违法用地行为。
  推进城镇组团发展。把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标准完成郑新快速通道、解放北路、107国道、双湖大道等15条道路及生态廊道建设任务。加快龙湖宜居教育城建设。围绕“一区三基地”发展布局,快速推进四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郑州第二植物园、华南城、国瑞城、正力聚合物扩建等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校企融合,着力打造教育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依托龙湖宜居教育城的辐射优势,统筹推进龙湖、郭店、薛店、孟庄区域整体发展,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商住物流、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打造“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依托新郑新城、新港产业集聚区的承载优势,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新村、八千、龙王、和庄、梨河区域整体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富士康配套产业,着力打造郑州都市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依托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统筹推进辛店、城关、观音寺区域整体发展,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建材、生态旅游等产业,着力打造生态型循环经济示范区。认真落实财税增收奖励机制,壮大乡镇级财力,促进乡镇快速发展,力争更多的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和郑州市20强。引导各乡镇、街道结合自身实际,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物流、镇区改造等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特色乡镇、街道。
  加强新型社区建设。科学编制新型社区布点规划,实现新型社区的合理空间布局。将龙湖镇作为新型社区建设示范镇,孟庄镇、薛店镇、郭店镇、梨河镇作为新型社区建设重点镇,全面启动镇域范围内规划的新型社区建设。支持其他乡镇、办事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积极运作新型社区项目,年内每个乡镇、办事处至少新开工2个5000人以上社区项目。全力做好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拆迁群众的安置工作,确保年内50%以上的拆迁居民入住新型社区。认真落实“六个一”保障机制,“五优先、两重奖”激励机制,“四确保、两壮大”引导机制,“五不批、五不拆”规范机制和“三加快、三落实”推进机制,加快肖韩社区、鸡王社区、解放北路社区、阳光花园等在建新型社区的推进速度,年内实现入住新型社区2万人以上。
  (二)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围绕构建“三主三辅”产业体系,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拉长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壮大主导产业支撑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培育计划,成立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指挥部,充分运用市场、资源、政策等多种手段,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力争三年内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全部突破百亿元。围绕壮大商贸物流产业,全力推进郑州华南城大型物流园建设,建成郑州国际石材工业园、六盛钢材市场等物流项目,打造在中部地区有影响力、有辐射力、有资源整合力的商贸物流基地。围绕壮大食品烟草产业,加快推进雏鹰农牧冷鲜肉加工、正龙食品挂面生产线扩建等项目,完成中储粮新郑直属库仓储及大豆油加工、达利食品有限公司饮料及食品加工等项目,打造省级食品加工龙头基地。围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引进深圳华大集团、北京远大集团等生物医药企业,大力扶持天津药业、润弘制药、卓峰制药等企业发展,着力打造省级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坚持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造提升机制瓦、水泥等传统制造业,提高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富士康配套项目和高端制造业项目,构筑竞争新优势。
  培育强企名企引领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帮扶力度,优先保障生产要素供应和政策资金扶持,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增产增效。加大科技经费向重点企业的投放力度,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高度重视高校智力资源开发,坚持院地联合、校企联姻,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年新增郑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研发新产品23项、转化科技成果20项、申请专利320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家开展高端培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激励政策,支持企业以资产、技术、品牌为纽带,进行战略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新增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4家。切实做好正力、润弘等后备企业上市辅导工作,力争年内上市企业达到4家。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的作用,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新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扶持,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难题。
  做强园区平台承载转型升级。坚持资金、土地、基础设施和项目重点向集聚区安排,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和平台。围绕“融入航空港、承接航空港”,高标准修订新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完善道路、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开展补链、延链招商,确保全年完成总投资50亿元以上,带动社会投资20亿元以上,力争年内进入全省产业集聚区前30强。围绕提高煤炭资源综合效益,重点抓好王行庄煤矿南风井口、王行庄煤矿洗煤厂、粤中科技等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33亿元以上,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以上,提高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产业集聚度。制定企业退城进区和异地安置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原南北温州城区域企业和国道、省道沿线企业向集聚区转移。
  (三)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基础地位
  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根本,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加大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按照“不低于土地出让净收益10%、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的原则,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打造高标准粮田,完成后胡、杨庄、刘沟等9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控检测体系,防范各种动植物疫病灾害。加大对优秀农业协会等组织的奖补力度,积极推进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超市的对接,带动农产品销售、增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建设,积极引进与推广新型农机具和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加快调整培育特色农业。在巩固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大枣、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发展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新菜田开发项目1万亩,建成蔬菜温室大棚1200座。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新建特色产业园1000亩。积极推进国家级红枣质量检测中心及红枣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强与新疆等地的战略合作,力争全年新发展红枣种植面积2万亩、改良红枣品种面积5000亩。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新建、改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年内畜禽养殖总量达到470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9%以上。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全年实现土地流转3000亩,促进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重点支持正龙、好想你、雏鹰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增强带动能力,引导更多群众从事生态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
  完善设施优化农村环境。结合新型社区布点,加强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步伐,全年新建、改造线路234公里,建成1个A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深入实施“村容村貌、镇容镇貌”整治,郭店、城关、观音寺、八千争创郑州市卫生乡镇。综合利用整村搬迁、产业扶持、加强就业等措施,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力争三年内实现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继续做好南水北调移民社区的后续帮扶工作,保障好移民群众的生活。
  各位代表,五年新发展,“三化”协调是重点。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更加美丽、经济更加繁荣、群众更加富裕!
  (四)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把引进落实重大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抢抓新机遇,争取大项目,落实大投资,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抢抓机遇争项目。把握国家加大农业、水利、民生、文化、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项目为重点,在更大范围谋划争取项目,力争全年谋划储备项目300亿元以上,争取项目资金不低于12亿元。抢抓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郑州都市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谋划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力争黄帝故里扩建工程列入省重点建设工程。抢抓沿海产业转移、郑州市产业辐射和新郑综合保税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放大我市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优势,大力实施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经常性招商和以商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全年实现到位资金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建立健全招商项目预评估制度,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深化与央企、省企的合作,鼓励其在新郑增投资、上项目。
  突出重点建项目。围绕“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今年全市共筛选了133个项目,总投资815亿元,年内完成项目投资173亿元。突出抓好吉祥铝业、华美电器等22个重大工业项目和华南城、华信时代广场等8个重大三产服务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抓好机井改造、好想你木本生态园等13个农林水项目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抓好解放路北延、辛店水厂等30个重大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速城乡融合;抓好新区第一社区、小乔社区、岳庄社区等27个新型社区及房地产项目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抓好社会福利中心、公办幼儿园等21个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力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老107国道连接线等国家、省、郑州市重点工程建设。
  强化保障促项目。强化环境保障。认真落实重大项目联审联批例会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提高项目申报、审批效率。进一步健全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完善项目督查制度和绩效考核问责制度,加快项目推进速度。积极启用电子化招标系统,提高项目招标效率。继续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设立土地整理专项基金,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加大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力度,全年争取报批增减挂钩用地1500亩、盘活闲置土地1000亩。坚持民生优先、效益优先,把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向民生项目、重点工程倾斜。加强项目用地管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标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和土地征迁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征地难、供地慢等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破解土地难题。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税收征管,增加可用财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资金需求。建立政府项目投融资管理体系,有效整合资金,统筹调配,集中使用。充分发挥政通、广成、恒昌等国有控股公司的作用,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营性用地出让招拍挂制度,科学把握土地开发利用规模与建设时序,注重依靠基础设施先期配套和周边环境改善实现土地溢价增值。积极探索运用BT、BOT、TOT等模式,搞活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融资,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扩大融资规模。
  各位代表,五年新发展,项目建设是关键。大项目带来大投资,大投资助推大发展,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扩投资、优结构、创优势、增后劲,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力争富民强市目标早日实现!
  (五)着力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档次
  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优惠政策,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和高端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壮大规模、提升水平。
  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推进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帝故里二期、郑韩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南水北调干渠滨河公园、龙湖宜居教育城西部生态休闲基地、白居易纪念馆等旅游项目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景区硬件设施,大力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环境优美、游客满意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品牌效应,切实加强旅游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增加旅游业收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规范化农家乐、农家宾馆项目,满足各类游客需求。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梯次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全力做好具茨山岩画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走遍新郑”文化调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鼓励围绕黄帝文化开展文艺创作,完善提升豫剧《轩辕大帝》,搞好电影《轩辕大帝》的拍摄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新郑特色的文艺精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订《新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六个一”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一批文化管理员、培训一批基层文化骨干、组建一批特色文艺团队、扶持一批特色文化活动项目、确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促进基层文化繁荣。继续做好“共走创业路、同唱和谐曲”百场文艺巡演和“百场演出下基层”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速发展高端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商贸服务业项目,集中打造一批美食名吃、家居装饰、服装鞋帽等特色街区。围绕扩规模、提品质,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运作星级宾馆、高端餐饮、商业购物、教育培训、社区物业、文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坚持高档社区、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协调推进,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集中连片开发精品楼盘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提升城市建设档次。
  (六)着力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提升社会和谐程度
  立足改善民生、维护民利、贴近民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全市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扎实办好为民实事。坚持以更大的热情关注民生,以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全力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十件实事:1、关爱少年儿童成长,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新建2所“留守儿童之家”。2、扩大就业规模,新增就业、再就业8200人,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7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00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4亿元,鼓励自主创业。3、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建卫生监督所、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扩建和庄镇、辛店镇乡镇卫生院。4、强化居民养老保障,为全市60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基本养老金;为家庭人均耕地低于0.3亩、满60周岁的新郑籍农民,按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发放社会养老保障金;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的新郑籍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发放奖励扶助金1000元。5、推进城乡照明工程,完成郑新快速通道、移民大道、双湖大道、S323、万邓路东段亮化,实现城区至乡镇政府所在地80%的道路通路灯。6、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房500套。7、提升城乡群众生活环境,综合改造老、旧住宅小区10个,新建街头名人游园和城市绿地12个,建成郑韩湿地文化公园,实施人民路精品街整治,新修、改造农村公路40公里,综合改造背街小巷30条。8、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实施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升级改造工程,一期实现有线电视光纤入楼。9、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5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10、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新增造林2万亩;升级改造农用机井1500眼,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在办好十件实事的同时,继续做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保等工作,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新上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强化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加快建立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双洎河、黄水河、十七里河等河流的综合治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政执法体系建设,逐步关闭城区自备井。加强生态新郑建设,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强化古树名木、百年枣林的保护与管理;创建林业生态乡镇1个、林业生态村20个、林业生态区10个。积极推进压煤村庄整治工作,打造生态观光新亮点。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化管理有机结合,科学谋划,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围绕“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切实加强“一办十中心”建设,建成虚拟网络管理、残疾人服务、青少年及大学生服务管理中心,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提升对“十类人群”服务管理水平。围绕“网格式、标准化、广覆盖”,加快社区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在抓好农村“六护员”队伍建设的同时,为社区配备以治安巡防、文化宣传、民调民政、设施维护、环境保洁、卫生防疫等为主要职能的“六管员”队伍,积极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着力打造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夯实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建成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设,继续落实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信访工作制度,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入开展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繁荣社会各项事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大力弘扬“厚德自强、传承创新”的新郑精神,广泛开展新郑精神学习实践和代表人物评选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增强全民体质。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持续加强国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关心老龄、残疾人事业,为全市持证残疾人进行免费体检。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发展改革、统计、商务、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新发展,改善民生是根本。我们将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难,必有所助;民有所求,必有所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感受更多公平正义,体验更多和谐幸福!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为圆满完成2012年各项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将朝夕勤勉,毫不懈怠,努力建设负责任、敢担当、办实事、有作为的政府。
  改革创新,科学施政。坚持把学习作为改革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强化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对国家政策、市场经济、财税金融、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破解发展难题、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支持各级干部大胆创新,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曲折,激发各方面的创造力。坚持一切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力研究群众关心的事,做好群众盼望的事,整改群众不满的事,多办群众受益的事。严格落实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与听证等制度,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调研、事中监管、事后评估制度,努力使政府工作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发展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愿望,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
务实重干,高效勤政。坚持“实”字当头、“干”字当先,大力弘扬敢抓敢管的实干精神,敢于动真,不怕碰硬,树立以“实干促发展、实绩论英雄”的工作导向。大力改进文风会风,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工作、促落实。深入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实际工作量为标准和依据的量化考核机制,让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奖惩措施,确保人人高效率,事事快节奏,件件求实效。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重奖突出贡献者,问责消极落后者,让干事创业者有地位、贻误发展者受惩处,坚决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勤政履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规范行为,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新郑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营造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和政府管理的各环节,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部署和重大事项,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政务公开制度,高度重视媒体舆论监督和公众网络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牢固树立“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思想观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招拍挂等各项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特殊岗位的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压缩公用经费,优化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社会事业,以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各位代表,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造辉煌。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充分依靠和发挥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跨越发展,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勇于担当的气魄,更加昂扬饱满的斗志,扎实推进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