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13-00001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3-02-08
  • 2013-02-08
新郑市人民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2月28日在新郑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新郑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国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本届政府全面履职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应对复杂形势、克服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逆势突破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狠抓“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抢抓机遇、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克难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6.3亿元,增长11.8%。财政总收入72.4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96亿元,增长25%;其中税收收入17.71亿元,增长28.71%,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3亿元,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8亿元,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95元和20461元,分别比去年净增1551元和2257元。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上升至第62位,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第2位。镇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收入超亿元乡镇达到4个,5个乡镇进入郑州市20强乡镇行列。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两城、两市镇、52个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六个切入点工作全面展开。全年完成各类拆迁980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85.6万平方米,为长远发展拓展了空间。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卓有成效,新建各级道路265.7公里,郑新快速通道、G107新郑段竣工通车,新建解放北路、双湖大道、神州北路等生态廊道215公里,绿化面积546万平方米。新型社区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启动社区项目33个,建成安置房211万平方米,1.5万名群众入住新居。中心城区新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兴路、学院路等12条道路建成通车,新村大道、中兴路下穿京广铁路桥涵工程顺利完工,路网框架基本形成。组团起步区发展加快,高标准实施了湖滨路、龙泊南路等道路建设工程和四路亮化绿化美化工程,龙湖商贸会展城建设顺利启动。中心城区功能逐步提升,新改造背街小巷30条、老旧小区10个、街头游园4个,精品街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新港产业集聚区被评为郑州市五强产业集聚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建郑州市卫生乡镇4个。强力查处违法建设,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坚持重点项目推进、国土资产管理、规划委员会例会制度,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44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9个。工业主导日益突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95家,完成主要工业增加值289.9亿元,增长14.2%;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3家。食品烟草、生物医药产业不断扩张,达利食品、卓峰制药迁建、天津药业技改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雏鹰饲料及冷鲜肉加工、中储粮豆粕深加工、众康医药园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食品烟草、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90.6亿元、44.4亿元,分别增长15%和15.6%。商贸物流业发展提速,总投资650亿元的郑州华南城项目一期开工建设,郑州国际石材工业园一期、六盛钢材市场一期建成运营,华商汇综合商贸物流园、中原国际不锈钢物流园、郑州国际农机交易中心、河南中烟物流储运中心等一批基地型、集群型商贸物流项目成功引入。现代农业稳固发展,新建新菜田1.5万亩、设施农业2506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8亿斤,畜禽养殖总量突破4700万头(只),郑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8家,雏鹰农牧进入全国畜牧行业百强,农田水利建设再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和郑州市“中州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72.3:23.9。
  ——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按照“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网格覆盖”的原则,建立市、乡、村(社区)三级网格2444个,下沉各级各类人员3880人,排查两大类20项工作突出矛盾27580起,调处率达98%。加大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治理力度,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一办十中心”服务平台和全市15个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用,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民生优先、城乡统筹”的新郑经验被中央政法委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多措并举破解资金、土地难题,全年争取上级资金12.2亿元,融资36.16亿元;新批回建设用地11713亩,盘活闲置土地2439亩,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需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管理制度,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达100%。切实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新转化科技成果13项,申请专利780件,“好想你”枣业荣获2012年省长质量奖。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新招项目78个,到位资金81.2亿元,增长11.9%。成功举办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六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第十届枣乡风情游等活动,黄帝故里·河南新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构筑了对外开放新优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将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全年民生支出达15.4亿元,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圆满完成。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农村公办幼儿园和部分小学配备校车55辆,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一中新校区迁建工程顺利完成并实现招生,高考成绩连续21年位居郑州六县(市)前列。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市第三届全民运动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830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7万,参保率达99%以上,为7.8万名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养老待遇1.0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保障性安居工程深入实施,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7.9万平方米,发放廉租补贴272.78万元,住房保障覆盖率达100%。困难群体保障力度加大,共发放困难群体救助金8318.9万元,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新增造林面积7510亩,建成郑州市林业生态乡镇1个、林业生态村17个、生态社区5个,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11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省前列。移民后期帮扶工作扎实开展,被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初检和国家先进文化县(市)复检。档案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市)。广播电视、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繁荣发展,统计、审计、粮食、供销、物价、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税务、工商、质监、邮政、铁路、烟草、盐业等部门和各高校,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持续提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干部素质讲堂等活动,全市干部职工素质普遍增强、工作效能不断提升。持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水平逐步提高,政府网站被评为全国优秀门户网站领先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7件,政协委员提案185件。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深入实施,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强化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行业审计监督,全年审计核减各类资金5497.73万元。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全年共受理业务667宗,总成交金额63.37亿元,为政府节支2.28亿元。
  各位代表,奋斗常伴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政府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更凝聚着全市人民辛勤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服务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传统的干道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型任重道远;二是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仍未根本破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较大;三是入学、就业、就医、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建设管理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五是部分干部工作担当意识不强,破解难题方法不足,干事创业责任心不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勇于创新,率先突破,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子,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的总基调,深入实施“融入大郑州、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全力打好产区互动、龙湖商贸会展城、中心城区新区建设三大战役,着力打造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功能配套服务区,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投资规模,打赢三大战役,着力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围绕“两城、两市镇、52个新型社区”城乡发展布局,以打赢“三大战役”为重点,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确保“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年内开工率达到85%以上,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抓好产区互动建设,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围绕“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坚持产业集聚区与新型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推进,集中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就业承载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实现产区互动、融合发展。持续加大新港产业集聚区建设投入,高标准修订集聚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新建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支持润弘制药工业园、白象二期、中储粮油脂油料仓储物流加工等重大项目快速建设,力争新落户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实现销售额24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开采、煤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努力建成省级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统筹推进中原食品工业园、新村医药产业园和乡镇农民创业园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益、新型社区房屋选择使用权益,算好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就业岗位、粮食生态、社会保障“六本账”,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力争全年新开工社区5个,32个社区安置房主体工程完工,建成房屋200万平方米,打造设施完善的标准化社区5—10个,基本实现拆迁群众分房到户。产区互动建设全年实现投资120亿元以上。
  加快龙湖商贸会展城建设,打造省会南部新城。按照“国际领先、全国一流”的要求,科学编制龙湖商贸会展城发展规划。加快龙湖区域内工业企业外迁步伐,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全力支持郑州华南城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商业综合体200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努力打造“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国内有辐射力、对国内外资源有整合力”的物流航母。积极做好华商汇综合商贸物流园、中原国际不锈钢物流园、郑州国际农机交易中心、泰丰医药物流园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郑州地铁二号线、绕城高速与郑新快速通道互通式立交、BRT公交线路延伸等工程实施,启动十七里河生态景观带工程,加快郑州一中、外国语中学等示范性高中和华南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阳光大道桥梁、鸿鹄路南延、清风路南延工程建设,提升新城功能,全年实现投资不低于120亿元。
  强化中心城区建设,打造郑州都市区示范城市。按照 “七个优先”原则,高标规划建设南水北调滨河公园和中兴路十字景观大道,全面启动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中兴广场、邮政综合大厦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华信时代广场、新尚数码广场、港中旅商业综合体等中央商务区项目,完成创业路、祥云路等7条道路和轩辕湖湿地文化园、生态景观带核心区建设,全年实现投资50亿元以上。严格按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和要求,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开发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积极配合郑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高标准编制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完成郑新快速通道南延、溱水路改造工程,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科学规划全市公共交通体系,启动汽车站外迁工作,进一步完善信号灯、交通标识,合理规划停车位,着力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完成第二水厂、第二无害化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增强城市功能。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持续推进拆墙透绿、环境综合整治和灯光改造,营造良好市容环境。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扎实开展违法建设整治工作,加强督查问责,保持违法建设整治高压态势,维护城乡建设秩序。
  加强交通道路建设,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坚持把交通道路建设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先决条件,完成双湖大道东延工程,加快推进新老107连接线、求实路建设和S102拓宽改造、中华路北延、大学路南延工程,加速龙湖、郭店、孟庄、薛店与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融合;完成新村大道东延至新港大道、人民路东延至新椿路工程,启动中兴路东延至神州路工程,加强和庄、龙王、八千与城区的衔接;积极推进郑韩路西延、G107改线段、学院路西延至G107工程建设,推动辛店、城关、新村与城区一体发展;完成移民大道、新烟路南延至茨山路、S323莲河桥至大高庄段改扩建工程,促进梨河、观音寺融城发展,力争全年新建城乡道路80公里。着力培育特色城镇,强力推进薛店镇、孟庄镇镇区改造工作,加快42平方公里原生态红枣种植区建设,打造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休闲居住区;依托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老区居民扶贫搬迁开发和辛店压煤村庄改造,积极发展家庭旅馆、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旅游度假区;加快新村镇原温州城区域“退二进三”步伐,引导国道、省道沿线企业向集聚区转移。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美丽新郑。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完成G107、郑尧高速、郑州西南绕城高速新郑段等生态廊道建设65.2公里;以具茨山、南水北调干渠沿线、镇区、城区为重点,完成造林1.96万亩,高标准绿化新型农村社区10个。认真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切实加强古枣树管理。大力实施生态水系工程,完成双洎河景观带规划设计,强化黄水河、十七里河、双洎河、潮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暖泉湖、公主湖规划建设,切实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加强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质达标率100%。加强空气质量监管,做好PM2.5监测工作,大力推进城区燃煤锅炉整治,确保改造、拆除率达40%以上。坚守耕地保护红线,认真落实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标准,加强国土资源保护。
  (二)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
  制订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全面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速项目建设,努力推动高成长性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五年超越”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三主三辅”产业体系。一是做大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临郑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龙湖商贸会展城重点物流园区和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建成运营六盛钢材市场二期、国际石材工业园二期,积极承接郑州专业市场外迁;充分发挥空港交通优势,着力招引一批高端航空物流和国内外知名快递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物流中介、信息咨询服务产业发展,努力把现代物流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强力引擎。二是做强食品烟草业。大力发展休闲方便食品、油脂调味品和肉制品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华润雪花啤酒、中储粮大豆油加工、河南中烟物流储运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招引金丝猴奶糖、光明乳业等知名企业入驻发展,提升食品烟草工业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食品烟草加工基地。三是振兴生物医药业。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引导鼓励医药企业投资发展;启动润弘制药迁建、时代华纳“医指通”项目建设,加大深圳华大基因、海王生物、赛百诺基因等企业招引力度,积极谋划国家级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四是统筹推进辅助产业。大力引进富士康上下游链条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加快推进中电科电动汽车、红宝玉精密磨具等项目建设,引领我市高端制造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机制瓦、水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应用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华辕煤业、王行庄煤矿风井口、郑煤集团洗煤厂项目建设,扩大煤炭产业规模。全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66亿元。
  坚持开放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郑州产业辐射,紧盯国内外500强和行业20强企业,深入实施登门招商、以商招商、五职招商,全年新引进项目95个以上,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争取,准确把握上三级产业导向和资金投向,针对性抓好项目谋划、包装、储备,确保争取项目资金不低于10亿元。强化域外扩张,鼓励本土骨干企业外地设厂、建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做好外经外贸,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出口3950万美元。充分发挥科技经费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力争新增郑州市级以上技术中心11家,研发新产品30项,转化科技成果10项,申请专利320件。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做好“市长质量奖”评选,新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设立节能基金,鼓励应用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推进工业和公共事业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破解瓶颈制约,优化项目发展环境。认真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国土资产管理、规划委员会例会制度,提高项目规划审批、手续办理、土地供应效率,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强化项目用地保障,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存量土地良性流转,加快低效利用国有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抓好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持续加大土地指标申请报批力度,力争全年批回土地10000亩,盘活闲置土地2000亩。强化项目资金保障,探索拓宽新型融资渠道,加强政通公司等政府融资机构建设,灵活采取土地预约、城市债券、信托等融资模式,力争全年融资40亿元;积极做好润弘制药、正力聚合物、正龙食品、华驰薄板等拟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力争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快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水平,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三)夯实农村基础,提高农业效益,着力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以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开发,改善农村面貌,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生活环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结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配建社区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等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工程,新建改造农村线路104.6公里。新修改造农村公路40公里。加快老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完成371户易地扶贫搬迁和4个整村推进任务。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农业投入,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136”工程,建成粮油高产示范方5个、高标准农田4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打配机井1210台套,新增灌溉面积3.6万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应用,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倡导科学施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控检测体系,防范动植物疫病灾害,保障农产品安全。
  提升产业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继续培育和发展好一批种养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58家。发挥正龙食品、好想你枣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新培育郑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扶持在煤炭塌陷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园,抓好君源蔬菜、中国国际红枣综合产业园等10个农业特色示范园建设。以雏鹰农牧等畜牧企业为依托,打造畜牧产业化集群,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灵活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完成流转土地3000亩,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四)传承黄帝文化,弘扬城市精神,着力推进文化新郑建设
  抢抓国家文化建设战略机遇,以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黄帝文化为龙头,以弘扬城市精神为载体,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
  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高规格举办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持续扩大黄帝文化品牌影响力。制订新郑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黄帝文化寻踪、郑韩文化寻踪、历史文化名人寻踪三年行动计划,深度发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高标准修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黄帝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黄帝故里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加大观音寺唐户遗址、龙湖古城寨遗址、具茨山岩画保护开发力度,启动白居易故里、港中旅旅游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具茨山森林公园改造提升和郑韩故城墙遗址公园建设,完成郑国车马坑景区和博物馆升级改造,提高景区品位。加强旅游营销,高水平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并在主流媒体播放,提高新郑旅游知名度。扶持发展一批“农家乐”项目,支持设计生产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华信等星级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开展“百姓大舞台”、“双百场演出送基层”、农村和城区公益电影放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六个一”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市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以影视剧、小说、戏剧等形式推进黄帝文化、郑韩文化开发,支持协助电影《始祖轩辕》拍摄,打造一批特色文艺精品。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做好“黄帝传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深入开展“走遍新郑”历史文化调查活动。大力实施图书、音像、网吧等行业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低俗文化,净化文化市场。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大力弘扬“厚德自强、传承创新”城市精神,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大力倡导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着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全民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网络建设和虚拟社会规范化管理,做好网络热点问题的正确舆论引导,营造文明网络环境。
  (五)强化网格管理,建设平安新郑,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依靠群众、夯实基层、打好基础,寓服务于管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
   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加快推进“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深入推进7个重点领域矛盾排查,协调处理好两大类20项问题,健全完善科学高效的问题发现处理、应急处置、考核奖惩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公共管理办公室建设,实现与民生“110”指挥中心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监察视频监控系统联网运行,做到三级网格无缝对接、实时联动。加强网格机构管理,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网格运行效率。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整合“一办十中心”职能,建立集“110”服务、矛盾纠纷调解、老年人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为民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管委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作用,为基层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窗口化”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中介机构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努力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等重点领域、重点对象服务管理,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大力深化“平安新郑”建设。坚持源头治理,积极推行重大决策事项信访评估制度,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切实做好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积极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切实增强城乡居民公众安全感。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网格等“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六)繁荣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福祉,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所在,政之所行。坚持把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医疗卫生保障,深入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倍增计划,积极推进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迁建,完成市卫生监督所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健全城乡基本医疗网络。强化养老保障,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60周岁以上居民参保率和养老金发放率保持100%;高度重视空巢老人问题,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机构建设,完成3所养老院新建改建工程,保证“五保户”集中供养愿住率100%。强化劳动就业保障,以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贫困家庭等特殊群体为重点,完善公益岗位就业援助、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措施,促进多形式就业。强化住房保障,认真落实廉租住房补贴政策,满足困难家庭住房需求。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
  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协调推进新区中小学和新型社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着力解决大班额现象;加大优秀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奖补力度,让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发展改革、统计、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粮食、档案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全力办好为民实事。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0所;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15所,新增学前学位6000个;继续落实免除新郑籍高中段学生学费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新增就业再就业82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4亿元,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75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保障房500套。关爱老年人生活,新建改造12个村级幸福院和5个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站,继续实施新郑籍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政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免费为新郑籍60周岁以上老人和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大病医疗保障病种增加到20种,大病保险、新农合合并补偿标准提高到35万元。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解决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改善城乡环境,新改造背街小巷30条、老旧小区10个、街头游园8个;开工建设人民中路、中华路两个公共停车场和薛店镇、辛店镇两个新市镇污水处理厂;按照规划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配建小型污水处理厂。继续实施城乡道路亮化工程,实现市区至八千、龙王、梨河、观音寺、辛店镇区通路灯。加强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建成省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免费为3万户家庭配置数字机顶盒和智能卡。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改进服务,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圆满完成2013年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学习,创新行政。善学必成,尊新必兴。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切实加强对上级政策、现代管理和外地经验的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工作能力;更加注重金融资本、土地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善于从政策中找机遇,从困难中找对策,从问题中找办法。大力营造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氛围,鼓励广大干部职工打破传统、打破常规、打破定式,不断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用创新的举措提升效率,用创新的思路拓展局面。
  规范办事,依法行政。立法为基,守法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和建议。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公示听证、风险评估、集体决策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坚决杜绝职能“缺位、错位、越位”。
  转变作风,高效行政。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认真落实中央、省、郑州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若干规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积极倡导讲实话、干实事良好风气,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求实效、谋实绩。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压缩一切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表彰活动。大兴勇于担当之风,遇到矛盾不回避,遇到困难不退缩,敢于勇挑重担,敢于动真碰硬。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强化行政问责,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完善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加大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及群众诉求的督导落实力度,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克己奉公,廉洁行政。为人重诚,为政重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大行政监察审计力度,强化对招投标、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管。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三公经费”零增长,将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用于民生工程、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上。
  各位代表,同志们,加快转型发展,再创新郑辉煌,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支持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勤政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勇于创新、率先突破,为早日把新郑建设成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