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06-00001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06-01-12
  • 2006-01-12
新郑市人民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1月12日在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市长 吴忠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建设成就和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快又好的时期。五年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谱写了新郑发展的新篇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2 %和15.5%。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8:64:28调整为6:67:27,主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3%,比“九五”末提高12.1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五年来新招项目487个,实际到位资金86.4亿元,年均增长22.6%。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规划建设了城东新区,完成了新港大道、新烟大桥及农村公路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功能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0.8%。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十五”时期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是我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建设平安新郑、信用新郑、文化新郑、生态新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5亿元,同比增长22.9%,是“十五”期间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亿元、105亿元和41亿元,分别增长6.5% 、28.5%和15%。财政收入完成5.5516亿元,增长3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45亿元,增长68.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4亿元,增长1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2.3亿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4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5元,增长14.9%。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中小城市100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中部地区百强县(市)第七位,并获得未来五至十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总数达到185 家。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37%,是“十五”期间的最高增速。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新开工项目151个,建成投产项目135个,是“十五”期间开工建设和投产项目最多的一年。王行庄煤矿、赵家寨煤矿、华驰复合材料、加加酱业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郑赵家寨坑口发电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统一企业二期工程、福华钢厂、江西润田饮料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扶优扶强成效明显,全市50家“双扶”企业新上、技改、扩建项目19个,总投资14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招项目123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6亿元,增长19.2%;实际利用外资4196万美元,超额完成郑州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对外贸易大幅攀升,实现外贸出口1410万美元,增长50.5%。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组团参加了厦洽会、乌洽会等经贸洽谈活动,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07亿元,增长25.6%。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建成了双拥北路、铁北一路、仓城路、华瑞路,完成了人民东路延伸工程,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和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炎黄广场改造、金芒果大道立交桥排水设施改造工程、中华北路铁路立交桥辅道工程顺利竣工,新铺设供热管网15公里、天然气管网28.5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完成了人民路街景综合整治和东、西、南、北四个入市口路灯改造工程。城区新植丰华月季56万株,新增公共绿地1.58万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获得“河南人居环境奖”和“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称号,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复核验收。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56.42公里,是郑州市下达任务的5倍;袁堡至张沟公路、城关乡S323与G107连接线、八千乡新椿路改造、郭店镇G107与郑新路连接线等建设工程建成通车或基本建成,进一步改善了城乡交通条件。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龙湖镇、新村镇、梨河镇分别进入国家、省、郑州市卫生镇行列。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一免三补”政策,全市农民累计减负3023.9万元,人均减负增收61.7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大枣、蔬菜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认证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禽养殖总量达1860万头(只)。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奥星公司、雏鹰公司等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建沼气池4609个,集雨水窖604座,被确定为亚行贷款农村能源建设示范县(市)。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市、乡、村、户四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试点县(市)。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年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12万人次,转移就业1.98万人,被确定为全省劳务输出基地县(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再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和郑州市“中州杯”。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夺得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3件、政协委员提案125 件,办结率100%。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稳固。积极推进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按照建设平安新郑的要求,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集中下访和重大不稳定因素领导包案制度,深入开展“两严一创”活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年初向全市人民承诺的港区等四家中心卫生院建设、市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等十件实事基本完成。围绕解决学生“上学难”,投资1200多万元迁建了市直中学,新增了一所高中,扩建了职业中专,新增高中招生规模2000人;发放“两免一补”资金和大学生扶助资金43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1430人次。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农村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86.4%。围绕解决群众“就业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147人,191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下岗失业人员生活保障金、城镇居民低保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认真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发放低保金281.5万元,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城乡教师实现了同工同酬。积极推进文化新郑建设,黄帝故里、欧阳修陵园、唐户遗址、韩王陵等4处古文化遗址通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选,黄帝故里创国家4A级景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策划举办了黄帝故里故都文献汇典学术研讨会和“黄帝故里百万重金诚邀策划大家”活动,丙戌年拜祖大典升格为省级主办,黄帝文化开发进入新阶段。围绕信用新郑建设,深入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诚信守信万人行”活动,社会信用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新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植各类树木36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26%。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二名。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被确定为全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市),荣获全国企业信息化试点县(市)称号,高考成绩继续位居郑州市六县(市)之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完成。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侨务系统先进单位称号。体育、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繁荣发展,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管理、统计、物价、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气象、地震、供销、地方志、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铁路、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电力、烟草等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在支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和2005年取得的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是驻新郑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外来客商和新郑驻军共同努力、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经济运行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二是农民增收步伐不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还很繁重。三是财源结构还不尽合理,财力紧张状况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五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及干部作风仍需进一步转变。以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富有潜力的战略转型期和不进则退的战略竞争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根据上三级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突出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道经济和文化经济,统筹建设平安新郑、信用新郑、文化新郑、生态新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和拥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郑。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4:68:28左右;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水耗比“十五”末降低20%,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巩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道经济和文化经济;三是突出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四是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平安新郑、信用新郑、文化新郑、生态新郑建设;五是突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六是突出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已写入《新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已印发给各位代表,请予审议。

三、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郑州市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更快更好发展的主题,继续按照“主攻外向、激活内源,优化环境、园区带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8%和1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万元GDP能耗、水耗降低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06年,拟办10件实事:1、解决农民“出行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以上,基本完成全市410公里“村村通”建设任务;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专门人员管养制度,切实解决重建设、轻管护问题。2、缓解农民“看病难”。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级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向“城中村”延伸、向未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延伸,力争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进一步降低起补线,提高补助比例,使“参合”农民100%受益。完成新村、梨河、和庄、孟庄、薛店、城关等6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全面实施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患病医疗困难。3、缓解城乡学生“上学难”。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规划建设一所高中,扩建新郑一中和职业中专,新增高中招生规模1000名,力争2007年普及高中段教育;完善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制度,及时发放“两免一补”资金和大学生扶助资金,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4、缓解城乡居民“就业难”。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900个,新增再就业人员800人,确保200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专业技能培训3700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5万人。5、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把符合条件的“五保户”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完成城关、龙王、辛店、梨河、观音寺、龙湖、郭店敬老院改造工程,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6、加大综合治水力度。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集雨水窖 500 座,综合治理涝区2万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7、加快城市供暖、供气和农村沼气建设。在农村新建沼气池5000个,在城区铺设供暖管道10公里、发展用户3000户,完善中低压供气管网10公里、力争供气3000户,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8、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建成6个新型社区、1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综合整治背街小巷10条;在城镇新建10座垃圾中转站、12座公厕、8处街头游园;新增安全监控探头50个、交通信号灯30处,新设、更新道路交通标识牌、路名牌350面,提高城镇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9、扩大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面。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步伐;完成农村干部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数据光缆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形成覆盖全市的农村信息网络。10、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监控,在市区安装三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75%以上;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和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并投入运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按照“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抓优化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年实现工业投入5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分别增长20%以上。

强化项目建设,壮大经济总量。不断强化“新郑振兴、项目支撑”意识,全力以赴抓工业,多策并举上项目。加大项目的储备、立项、申报和实施力度,重点做好大项目的推介、争取和引进工作。继续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逐一建立台账,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加大2×100万千瓦电厂项目申报立项的服务、协调和攻关力度,力争年底前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切实做好林德国际航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力争早签约、早动工;加大对中大食品、人生路鞋业等签约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确保顺利开工建设;加快正林食品、加加酱业、福华钢厂二期工程、郑州二钢20万吨冷轧钢、华驰复合材料20万吨冷轧板等项目的扩建和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加强对统一企业方便面、江西润田饮料等投产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企业增产增效。大力支持赵家寨、王行庄煤矿等煤炭项目建设,力争年产240万吨的李良店煤矿开工建设,年产180万吨的王行庄煤矿建成投产,年产300万吨的赵家寨煤矿2008年投产运营。

实施园区带动,构筑发展平台。把园区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产业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建立健全园区发展指导协调机构和管理机构,在“六区”深入开展“比基础投入、比土地集约、比经济质量、比发展环境”活动,调动各园区上项目、谋发展、求效益的积极性。落实招商引资分成政策,对引进、落户到其他乡镇的工业项目,在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企业实现增加值和创造税收等方面,按比例与招引项目的乡镇分成,引导新招项目向园区集中。港区要在加快台商投资区建设的同时,抓住郑州市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和新郑机场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的机遇,积极推进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薛店镇要抓住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园区的机遇,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园。龙湖镇要在搞好科技教育产业园管理的同时,加快融入郑州步伐,规划建设纺织、服装等产业聚集、优势互补的工业园区。城北区要以现有医药、化工产业为依托,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工程新药和精细化工,壮大医药、化工产业规模。辛店、观音寺、城关等乡镇要以煤炭开发为契机,抓好煤变电、煤化工等相关项目的运作,加快新郑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城东新区要在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鼓励郭店、梨河等乡镇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引导同类企业聚集,积极培育工业集中区。引导孟庄、八千、龙王等乡镇围绕新港经济带,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快形成特色明显、产业突出的经济走廊。

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并举,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友好城市美国堪萨斯州福特海斯市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达成合作意向,实现项目入驻;紧盯港澳台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型、环保型、财源型的大项目。深入开展定重点区域、定重点产业的“双定”专业招商活动,充分发挥北京、昆山等现有联络处的作用,在浙江温州、福建漳州等地设立招商联络处,提高招商实效,扩大招商成果。强化产业链招商,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吸引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注重精细招商,建立完善招商项目筛选评估制度,积极探索标准化厂房等集约招商途径,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积极推行“以效益论地价”的土地集约化管理办法,努力实现土地出让价格、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投资强度、亩均地方财政贡献、亩均安排就业人员的有机统一。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调动全民招商的积极性。全年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进一步加大外经外贸工作力度,积极组团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支持隆达食品、椿长仪器仪表、鸿宾木艺、宏生服装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全年力争实现外贸出口1500万美元。

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科技创新。认真落实重点企业“扶优扶强”政策,抓好新上、技改、扩建和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新烟集团新郑烟厂、庆安集团、韩都药业集团、韩春化工有限公司、新郑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力争新上、技改或扩建项目45个,新增技改投资8亿元。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对“金芒果”、“统一”、“白象”、“好想你”等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挥高校聚集优势,努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实用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与招商企业一视同仁,在投融资、土地使用、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实力上台阶。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9%。

(二)加快城镇建设,强化城镇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协调城乡、加快发展”的原则,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继续实施“东进北扩”战略,加快城东新区和城北区建设,高标准编制城北区概念性规划。全面完成人民东路、华瑞路、新椿路工程扫尾任务。积极做好323省道新郑段升级改造、郑新路拓宽改造(市区至郭店五里口)、北环路建设(郑新路至解放路)和中华北路、解放路延伸连接北环路、神州北路延伸至薛店世纪大道等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按照水清、岸绿、路通、景美的要求,搞好郑韩故城和黄水河、双洎河、莲河、柳河等河道的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围绕绕城水系开工建设滨河路和沿河景观带,打造城市景观亮点。全力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至石人山高速公路、新郑机场航站楼和客运、货运停机坪改造扩建等国家、省、郑州市重点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深化土地使用和储备制度改革,规范经营性土地的“招、拍、挂”行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融资方式,全年城市经营收入实现5000万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连锁经营、家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新建路、新华路、新烟街三个街道办事处围绕城市建设,改造“城中村”,规划建设专业市场,繁荣社区经济。

加强城镇管理,优化人居环境。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将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卫生管理权、收费权、执法权下移,推进城市道路、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的物业化管理。探索建立集绿化美化、卫生保洁、医疗服务、物业管理为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为市民创造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搞好城区的绿化美化,完成新港大道、人民东路、双拥北路、华瑞路、仓城路等新修道路的绿化工程以及神州路与人民东路交叉口、郑风苑等城市绿地建设改造任务。抓好城区亮化工程,对新华路、轩辕路等道路的灯光配置进行高标准改造,逐步规范完善沿街门店的路灯、轮廓灯、霓虹灯及户外广告。加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力度,加快人民路、新建路、新华路、中华路、解放路等主干道的综合整治以及入市口、街心花园的改造步伐,保持绿、亮、净、美的城市形象。坚持不懈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继续落实“月检查、月评比”制度,切实加强城乡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日常管理。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重点搞好村庄内部道路、垃圾堆放点等综合整治,力争创建成10个省级卫生村、10个郑州市卫生村。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国家卫生城市的复验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复查验收。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各乡镇积极推进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坚持“放权、让利、搞活”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构建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创建活动,力争薛店镇创建成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和庄镇进入郑州市重点镇行列。支持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

(三)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落实政策惠农,不断夯实农业基础。采取有力措施,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力度,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薛店万亩大枣节水灌溉工程、薛店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梨河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和庄万亩农田除涝工程、和庄莲河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沼气生态技术工程,扩大用户规模,力争总量达到1万户,努力形成循环利用、同步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乡道、村道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农村道路的整修和管养,使农村公路达到有护路员、有管护措施、有经费保障、有路肩、有排水设施、有行道树的“六有”标准,有条件的乡镇力争实现村村有路灯、村村通公交车。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法律、法规、科技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目标,坚持规划先行、政策推动、示范引导,在各乡镇选择1—2个行政村进行试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劳务富农,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按照“农民就业抓培训,培训合格抓就业,就业之后抓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劳动保障维权中心的作用,狠抓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和就业工作。不断扩大农民就业培训普及面,注重农村实用人才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教育培训和转移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民。加强与本市现有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拓展劳动力本地就业空间。充分利用省劳务输出基地县(市)的优惠政策,加强劳务输出组织,逐步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培育产业兴农,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大枣、蔬菜、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办法,重点抓好雏鹰公司、奥星实业公司、中荷农业示范园、郑老庄奶牛养殖小区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的扶持服务,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加快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连接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完善疫情监测预报和防疫体系,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防止动物疫情发生。

(四)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抓住省、郑州市高度重视黄帝文化开发的大好机遇,以建设文化新郑为总揽,以筹办好丙戌年拜祖大典为契机,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年活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大力开发黄帝文化。搞好黄帝文化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新郑市黄帝文化开发总体规划(2006年—2025年)》和《黄帝文化园规划》。高标准筹办好丙戌年拜祖大典,全方位推介黄帝文化。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借助举办丙戌年拜祖大典的机遇,举办世界华商精英高层论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多种形式的经贸洽谈活动,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新郑、建设新郑。加强与陕西黄陵县、湖南炎陵县等地的合作交流,建立相互促销、资源共享的互动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景区形象推介、旅游产品展示和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大力宣传黄帝品牌,提升黄帝文化的影响力。

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成立黄帝文化园经营管理机构,加快黄帝文化园开发建设,努力将黄帝文化园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精品景点。进一步完善黄帝故里、郑王陵博物馆、始祖山等景区的硬件设施,切实做好黄帝故里创国家4A级景区工作。依托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郑韩故城、欧阳修陵园等文化遗址,逐步启动遗址性博物苑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枣乡风情游、高校修学游等旅游项目,努力构建黄帝文化寻根游、郑韩文化探古游、红枣文化生态游、新郑名人名胜游、新郑高校修学游五大旅游线路。积极开展旅游线路区域性合作,提升我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着力培育文化经济。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把弘扬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各类文艺团体开展文艺创作,培育文艺精品,繁荣文艺事业。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每个乡镇配套完善1个乡级标准化文化站和3—5个村级文化大院,每个办事处建成3个社区文化大院。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搞好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提高旅游综合接待水平。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具有新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积极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积极涵养税源,优化收入结构。继续巩固基础财源,重点扶持骨干财源,积极培植后续财源,夯实税收增长的基础。着力培育生产性企业和税源型项目,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大非税收入的管理,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建立税源监控体系和税收信用等级制度,规范招商企业和福利企业管理,防止税收流失。发挥税警大队和各级协护税组织的作用,加强税收征管,在全社会营造依法经营、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严格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深化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行管、办分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规范公务员和教师的津贴、补贴,调整公务员、教师工资,统一城乡公务员、教师工资发放标准。全面推进“乡财县管”,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对乡镇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严格程序审批,实行公开招投标,严格项目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乡镇干部工资、村级转移支付和社会公益事业经费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经济发展。牢固树立“适度融资、科学融资”的观念,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筹措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认真落实争取项目资金的奖励政策,鼓励各单位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抓住国家开发银行放贷的政策机遇,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深入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为金融机构搞好服务,引导、激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增加贷款投放量。拓展银企合作范围,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为企业融资搞好协调服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理顺各种债权、债务关系,加大偿债力度,积极化解债务风险。

(六)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构建和谐新郑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手编制并实施新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以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社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争创国家或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切实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整合工作,推进资源节约。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严格执行新上项目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有重点地选取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试点,逐步建立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加强大气、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完成垃圾填埋场二期建设工程,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落实土地、矿产资源保护政策,严格保护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加强“三荒”绿化和“四旁”绿化,切实做好古树名木、林地林木和自然地貌的保护与管理。成立始祖山景区管理机构,坚持不懈地搞好始祖山的造林绿化,争创国家级森林公园。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科学规划农田林网,努力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村庄美”的林业发展新格局。加快薛店双万亩防沙治沙和速生丰产林基地、龙王双千亩冬枣经济林和速生林基地、郭店双千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统筹解决群众“看病难”、“出行难”、“上学难”、“就业难”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占地补偿新机制,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和城市拆迁户的安置补偿问题;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对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50家“双扶”企业、新落地招商企业、改制后有遗留问题的国有集体企业的干部职工全面实行养老保险;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对全市乡镇干部职工、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努力提高覆盖面和归集率;积极探索防止拖欠民工工资的新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和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控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狠抓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维护社会治安大局平稳。围绕平安新郑建设,认真贯彻新《信访条例》,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集中下访制度,推行信访重大问题听证评议和案件复核制度,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组建乡镇民调中心和法律服务大厅,深入开展基层调解工作,让人民群众有地方讲理、有人替他们解决问题。认真落实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继续深入开展“两严一创”活动,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城区巡防大队、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专职巡逻中队,落实重点部位、重要路段的物防、技防措施,增强社会防控能力,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人民满意”目标。坚持无证经营抓取缔、排查隐患抓整改、整改不力抓关停、所有隐患抓监管,层层建立台账,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地位,深入开展交通、消防、烟花爆竹管理等专项整治活动,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构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扎实做好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和医疗安全。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创建成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开展和谐机关、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增强和谐基础,建设和谐新郑。继续推行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新风。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搞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活动。积极为驻新郑各单位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和发展老龄与残疾人事业,进一步抓好发展改革、统计、供销、物价、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地震、人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为圆满完成2006年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必须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地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学习,科学施政。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深入开展政策法规、国际经贸、财税金融、循环经济、现代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努力做到眼界阔、思路清、胸襟宽,增强驾驭各项工作的能力。坚持思维创新、思路创新和工作创新,善于从全局上思考谋划事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善于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指导经济工作,善于运用改革的手段和创新的举措解决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实现企业、政府、社会的信息共享。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

强化法治意识,规范行为,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把政府的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法治意识。自觉地把政府工作置身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之下,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听取老干部、老同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的意见,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核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实行“全程跟踪,无偿代办”服务,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强化行政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以培育政府、企业、个人等信用主体为重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环境。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欺诈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企业、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强装强卸、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堵门断路等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投诉受理、快速反应、案件查处工作机制,对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责任意识,埋头苦干,务实理政。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对每项工作都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和奖罚措施。进一步强化时间概念和效率意识,精简会议,压缩文件,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改革完善考评体系,提高工业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在考评体系中的比重,树立正确的创业导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对每项工作都要说了算、定了干,一件一件抓督办。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并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新郑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强化宗旨意识,心系群众,为民执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千方百计地办好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论是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把官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始终把求真务实作为建功立业之本,多抓那些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事,多抓那些涉及群众安危、关系群众冷暖的事,多抓那些有利于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强化廉政意识,克己奉公,廉洁从政。全面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切实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和管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奢侈浪费,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规范“用权、理财、管人”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做好各项专项治理工作,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对公务人员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毫不手软地查办,依法依纪惩处,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展望新郑的未来,目标鼓舞人心,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奋力拼搏,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拥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郑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