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07-00001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07-01-19
  • 2007-01-19
新郑市人民政府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月19日在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市长  吴忠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牢把握“跨越发展,保持稳定,为民谋利”的总基调,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统筹推进“三化”进程,着力构建和谐新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06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比2002年净增109亿元,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完成7.36亿元,年均增长24.6%;四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9亿元,是新郑历史上投资规模和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9.4亿元,年均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5792元,年均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3元,年均增长13%。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连续两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并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国食品工业发展十大特色县(市)等荣誉称号。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四年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7家,总数达到189家。2006年预计完成主要工业增加值80.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0.1 %,比2002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日趋合理,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主要工业的比重达51.9%。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全市新开工和续建项目达523个,建成投产项目342个。台湾统一、正林食品、加加酱业、华驰复合材料、福华钢铁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赵家寨煤矿、王行庄煤矿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国开投公司煤化工项目、李良店煤矿等特大型项目运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四年间共新招项目407个,到位资金73亿元,年均增长22.3%;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年均增长36.8%。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累计出口创汇4989万美元,年均增长42%。园区建设彰显特色,港区台商投资工业园、中原食品工业园、东区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医药产业园等六个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产业聚集效应和工业洼地效应日益显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完成增加值13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5%。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被评为全国特色魅力城市、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园区、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50优。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围绕中心城区的巩固、完善和提高,相继建成了西环路、华瑞路、仓城路、铁北一路、铁北二路等城市道路,高标准改造了人民路、中华路、金城路、新建路、黄水路、炎黄广场及60条背街小巷,完善了城市供水、供暖、供气、供电、通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城市功能明显增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开发了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建成了新港大道、人民东路、神州路等重点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21平方公里。城区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城市管理得到加强,荣获河南人居环境奖和省级环境优美城镇称号,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复核验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完成了X008续建、滹关路、袁张路、新椿路改建、城关乡S323与G107连接线、郭店镇G107与郑新路连接线、S323拓宽改造、万邓公路、双湖大道等建设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薛店镇获得国家级卫生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郑州市绿色城镇称号;龙湖镇获得全国小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优势城镇;辛店镇被命名为郑州市重点镇;龙湖镇、薛店镇、辛店镇、新村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龙湖镇、新村镇、梨河镇分别创建成省、郑州市卫生镇。全市城镇化率达47%,被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

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四年来全市农民累计减负增收7258.7万元。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抓好了16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和140个综合整治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涌现出了北靳楼、老庄刘等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和38个省、郑州市卫生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枣、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市绿色食品品牌达到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32个。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9%,被确定为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奥星公司中华红枣博览中心及出口创汇车间、雏鹰公司养殖基地、中荷花卉基地扩建等项目相继完成,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不断加快,四年间全市累计新建沼气池1.2万座、集雨水窖2440座,被确定为亚行贷款农村能源建设示范县(市)。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市、乡、村、户四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试点县(市)。着力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004年以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4万人次,转移就业5.55万人,被确定为全省劳务输出基地县(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连年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和郑州市“中州杯”,并获得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四年来集中办理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改造等40多件实事。围绕解决群众“出行难”,完成了550公里的农村公路新建、改造任务,建成农村客运站12个,开通公交线路38条,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围绕解决学生“上学难”,迁建了市直中学、新增了一所高中、扩建了职业中专和新郑一中,新增高中招生规模3000多人;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初步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城乡教师实现了同工同酬。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全面实施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医疗救助制度,并对全市农民进行了免费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91.3%,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围绕解决群众“就业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2004年以来共创造就业岗位2.42万个,694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4%。积极落实公务员增资政策,职工工资标准达到了全省先进县(市)水平。建立了惠及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并全面实行了养老保险。围绕平安新郑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集中下访制度,深入开展“两严一创”活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围绕弘扬黄帝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立了黄帝故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策划举办了“黄帝故里百万重金诚邀策划大家”活动,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根在中原”拜祖大典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提升了黄帝故里的知名度和黄帝文化的感召力;围绕发挥拜祖大典的后续效应,对黄帝故里等景区免费开放,并在重阳节、周末和法定假日坚持举办拜祖活动,掀起了寻根拜祖、旅游观光热潮。黄帝故里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始祖山被命名为国家3A级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黄帝故里、唐户遗址、欧阳修墓、李诫墓等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20强等荣誉称号。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炎黄文化广场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周末大家乐”文化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围绕信用新郑建设,深入开展信用企业、信用商户、文明市民评选活动,社会信用水平不断提高。围绕生态新郑建设,切实加强造林绿化和污染防治工作,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获得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治沙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教育事业成绩显著,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企业信息化试点县(市)等称号,高考成绩连续15年位居郑州市六县(市)之首。广播电视、体育、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繁荣发展,乡镇机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完成,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管理、商务、统计、物价、审计、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气象、地方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四年间,我市先后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县(市)、全国侨务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单位。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供电公司、建投公司、城市开发经营总公司以及工商、税务、质监、金融、保险、邮政、通讯、铁路、烟草、盐业、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在支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不断深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新建各级门户网站60家,提高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新郑政府网站获得“2006年度全国县(市)级优秀政府网站”第六名的佳绩。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四年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67件、政协委员提案555件,办结率达100%。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行政审批项目556项、收费项目86项,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和质量。综合运用财政、土地、规划等手段调控经济,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开展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发展工业经济“五比”擂台赛、园区建设“四比”竞赛和财税工作“两优化两提高”等活动,激发了全市上下的创业激情,凝聚了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新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郑的变化有目共睹。在新郑这片热土上,撒下了大家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大家奋斗的足迹。我们共同体味了创业的艰辛,也共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监督支持的结果,是驻新郑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内外客商和新郑驻军共同努力、鼎力帮助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资金等因素依然存在,“保百强、进位次”的压力巨大。二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总量偏小,大项目偏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三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仍需拓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财源结构还不尽合理,财力紧张状况仍未得到根本好转。五是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等。以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新郑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突出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着力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基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循环经济和文化经济,统筹建设平安新郑、信用新郑、文化新郑和生态新郑,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1年分别突破400亿元和15亿元,分别比2006年翻一番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1年达到30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11年达到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1年突破1万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4:67:29左右;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水耗比2006年降低20%以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巩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今后五年,我们将始终突出以下六个关系全局的战略重点:

(一)始终突出工业强市这一主导战略。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加注重专业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烟草、煤电、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烟草、食品加工、医药、煤电煤化工、建材基地。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六个园区”的总体框架,整合园区资源,完善园区功能,引导产业集聚,培育竞争优势,努力使产业园区成为自主创新、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的主平台。加强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开发,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及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11年,全市主要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二)始终突出结构调整这一主攻方向。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基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以航空港建设为依托,实施东区工业园、新港江宁工业园、中原食品工业园、港区台商投资工业园“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力发展现代制造、现代物流、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空港窗口和临空经济板块。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市)为目标,认真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突出抓好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煤电煤化工基地开发,着力打造临煤经济板块和循环经济产业。以文化新郑建设为统揽,以黄帝文化为龙头,坚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同步推进、联动发展,高标准筹办好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档次,积极培育知名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三)始终突出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全面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广辟农民转移就业渠道,逐步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公交、通讯等对农村的全覆盖。

(四)始终突出城乡一体化这一重要途径。坚持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构建城乡互动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力争到2011年,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龙湖、薛店等为副中心,以“一港五区”为平台,以重点镇为支撑,以其他乡镇为依托,以重点村为基础,以主干道为骨架,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共享、服务一体的区域网络化新城市。

(五)始终突出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改革的手段推动发展,以优良的环境服务发展。立足构建开明开放的服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功能,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立足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公用事业等改革,使各种经济成分在机会均等、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中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立足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抓好全民诚信教育,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努力在全市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自觉维护新郑形象”的良好局面。

(六)始终突出和谐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坚持把和谐新郑建设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切实加强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增强土地集约意识,狠抓企业节能降耗,推进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健全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高度关注困难弱势群体,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郑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保百强、进位次,保稳定、促和谐”的目标,着力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基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不断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达到23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7%和15%,分别达到10亿元、164亿元和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5 %,达到8.5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22%,达到1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达到127亿元。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达到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6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6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 10750元;万元GDP能耗、水耗降低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07年,拟办十件实事:1、新修、改造农村公路60公里;落实“五护员”管护制度,搞好农村道路养护和管理;延伸农村公交线路,增设公交站点,方便农民群众出行。2、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在城区新建2所小学,对3所农村初中的餐厅、寝室进行综合改造,对7所农村小学进行寄宿制改造。3、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万名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在农村新建沼气池2500 座、集雨水窖500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4、对和庄、港区两所卫生院进行改、扩建,搞好基本医疗设备配置;建立大病救助机制,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5、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监控,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 75%以上;在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建成一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搞好140个综合整治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卫生。6、建成和庄、龙湖、龙王、薛店、新村、辛店6个示范文化站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文化大院。7、对初高中毕业生等新形成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就业人员全部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实现就业;对“50”强企业、福利企业、新落地招商企业职工一律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参保率达到70%以上。8、完成孟庄、八千等乡镇敬老院改造工程,全市“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9、在全市新建95个警务室,在城区主要路口设立电子警察,加强治安防范,减少案事件发生。10、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廉租房制度,扩大廉租住房户范围,使廉租住房户总数达到全市城镇低保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的90%。

实现上述目标,2007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转变,按照“三抓两加快”的战略举措,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不动摇,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60亿元,分别增长26%和50%。

狠抓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突出招商重点,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和园区的招商载体作用,力争引进一批大个头项目、税源型项目和科技型项目,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创新招商方式,继续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定人员的“三定”招商活动,积极实施借机招商、节会招商,做好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洽谈会、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要节会的项目洽谈工作,不断扩大招商成果。注重精细招商,不断完善项目筛选评估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厂房招商、闲置厂房招商等集约招商模式,增强招商实效。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调动全民招商积极性。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外经外贸工作力度,加强同友好城市美国堪萨斯州福特海斯市的经贸合作,扶持天源发艺、鸿宾木艺、宏生服装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300万美元,外贸出口2550万美元。

加快项目建设,育强工业实力。加大项目的储备、立项、申报和实施力度,重点做好大项目的推介、争取和引进工作。按照“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动工、在建项目抓进度、投产项目抓管理”的要求,全力以赴抓好一批特大型项目的开工建设,对国开投公司煤化工、河南炬鑫煤化工、神龙投资公司甲醇等重点项目,加大服务、协调和攻关力度,确保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抓好一批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对李良店煤矿、郑州宏业纺织、帝华集团冷轧钢、林德物流、建华管桩、花花牛乳业等项目,继续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和职能部门分包协办制度,确保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加快推进一批跨年度项目的建设进度,对赵家寨煤矿、王行庄煤矿、小二黑食品、中铁物流等项目,逐一建立台账,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建成投产或完成当年投资计划。

引导项目聚集,培育特色园区。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的要求,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六个园区”的总体框架,着力构建区域联动、互利共赢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坚持“放权、让利、搞活”的原则,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引导“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率先达到“八通六有”标准。积极探索园区开发建设新模式,在“六区”分别组建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郭店、梨河、观音寺、八千等乡镇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引导同类企业聚集,形成工业集中区。加快科技强区步伐,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推进园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争创省级开发区。坚持“以土地换资本,以空间换时间”,全力推进新港江宁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建立完善联席办公、项目会审、一站收费、代办服务、封闭管理的园区管理新机制,提高园区运行质量和管理效率。切实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突出抓好项目立项、供地、签约、环评等关键环节,认真落实新招项目异地落户分成政策,引导项目向特色园区聚集。

抓好现有企业,提高运行质量。坚持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扶持加加酱业、正林食品、华驰复合材料等新投产企业,以及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庆安集团、统一企业、天津药业、正龙公司、鸽瑞复合材料、羚锐制药等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税收贡献率。鼓励重点企业规范运作,力争早日进入资本市场,积极扶持庆安集团做好上市工作。重视企业群体发展,采取设立中小企业园等方式,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大力实施“引名企、创名品、树名牌”工程,鼓励“红旗渠”、“白象”、“统一”等全国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扶持“金芒果”、“好想你”等争创国家级名牌。进一步发挥驻新郑高等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围绕食品、化工、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壮大总量、提升质量,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64亿元,增长25%。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把新郑建设成为省会郑州的卫星城市,中原城市群新乡、郑州、漯河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城市建设,增强承载能力。严格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城北区规划和“六区”规划,提高各乡镇城镇规划档次。围绕“巩固城中区、完善城东区、拓展城北区”,继续抓好“四纵四横”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成万邓公路西段、S323新郑段西段拓宽改造工程。加快神州北路、郑韩故城内外环线、龙湖大道、双湖大道东延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建成通车。加大郑新路拓宽改造、北环路、中华北路、解放北路的对上争取和市场融资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搞好郑韩故城、双洎河、黄水河、莲河的综合整治,开工建设轩辕水库,完善城市生态水系,打造城市景观亮点。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集中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完善供电和供排水系统,提升城市功能。成立交通建设投资公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鼓励新建路、新华路、新烟街三个街道办事处围绕城市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城市经济。加强社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建设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着眼精细管理,优化人居环境。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市区停车位有偿使用,推进道路保洁、垃圾清运、环卫设施建设的企业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围绕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完成人民东路、新港大道、S323、万邓公路等道路的绿化工程,高标准改造中华路、文化路、洧水路、黄水路等道路的灯光设施。按照路平、灯明、水通、安全、卫生标准,完成城区10条背街小巷改造。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加快新华路、文化路、洧水路等道路的综合整治以及入市口、街心花园的改造步伐,保持绿亮净美的城市形象。坚持不懈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继续落实“月检查、月评比”制度,促进城乡环境改善,着力营造整洁、舒适、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镇体系。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改善环境、形成特色”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围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各乡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镇域经济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以京珠高速公路为轴线,以新港大道、神州路为两翼,加快推进市区、和庄、八千、龙王、薛店、港区、孟庄一体化;以建设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加快推进市区、城关、辛店、观音寺、梨河一体化;以市区北扩、建设临郑经济板块为载体,加快推进市区、新村、郭店、龙湖一体化,培育一批规划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健全、辐射力较强的卫星城镇。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创建活动,力争薛店镇创建成省级环境优美城镇、龙湖镇进入国家级卫生镇行列。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

(三)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的要求,突出抓好大枣、蔬菜、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的机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食品工业。落实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继续加大对雏鹰公司、奥星公司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16个新农村试点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产业强村、企业带村、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发展模式。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动物疫情监测预报和防疫体系,预防动物疫情发生。

完善公共设施,建设现代农村。继续加大支农力度,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按照“五通四改三有”标准,突出抓好16个试点村和140个综合整治村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电力、广播电视、通讯、沼气、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巩固扩大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继续抓好“村村通”新建、改造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认真落实“五护员”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公路达到“六有四无”标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村级卫生室、体育活动场所、客运停靠点、农村骨灰堂或公益性墓地等公益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万亩农田综合治理工程、万亩旱涝保收田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市新增日用消费品农家店48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搞好风后岭村的移民搬迁工作。

强化教育引导,培育新型农民。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省16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县(市)的机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根据用工单位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切实抓好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教育培训和转移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民。加强与外地劳动部门合作,积极拓展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转移就业质量,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万人次、专业技能培训1万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以开发黄帝文化资源为重点,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抢抓省、郑州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着力打造以黄帝文化为龙头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新郑建设。

开发文化资源,打响黄帝品牌。科学编制黄帝文化开发总体规划,梯次推进黄帝文化资源开发,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内涵深厚、感召力强的黄帝文化体系。搞好黄帝故里景区综合改造,高标准筹办好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继续组织开展好周末拜祖、网上拜祖等活动。加强与陕西黄陵县、湖南炎陵县等地的合作交流,探索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新机制。积极发挥黄帝故里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作用,搞好黄帝文化论坛、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工作。深入开展景区形象推介、旅游产品展示和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大力宣传黄帝品牌,提升黄帝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景区档次,培育旅游热点。切实抓好黄帝文化苑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郑韩故城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郑王陵博物馆、始祖山等景区的硬件设施,大力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全力做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郑风苑景区创建国家3A级景区工作。依托裴李岗遗址、郑韩故城、唐户遗址、后周皇陵等历史古迹,逐步启动遗址性博物苑的规划建设,培育新的旅游亮点。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合理设计旅游线路,着力打造黄帝文化寻根游、郑韩文化探古游、红枣文化生态游、新郑名人名胜游、新郑高校修学游五大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经济。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和艺术培训等社会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艺创作,培育文艺精品,繁荣文艺事业。广泛开展广场、社区、村镇、校园和企业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行业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餐饮住宿、商贸流通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具有新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综合接待水平,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五)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为重点,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严格依法治税,优化收入结构。继续深入开展“两优化两提高”活动,进一步巩固基础财源,扶持骨干财源,着力培育后续财源,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切实加强依法治税,坚决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优化税收环境。统一规范福利企业和招商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市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壮大市乡两级财政实力。强化税源管理,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工程税收以及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重点税种的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增强可支配财力,把经济发展成果客观地反映到财政增收上来。

坚持科学理财,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合理安排预算资金,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位。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严格实行“乡财县管”,抓好乡镇财政预算和会计核算,加强财政收支监督和审计,强化项目建设资金的预决算管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切实做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和公用事业经费,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牢固树立“适度融资、科学融资”的观念,坚持多策并举,积极筹措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认真落实争取项目资金奖励政策,鼓励各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策划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继续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着力建设诚实守信、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新型银政关系、银企关系。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积极发挥其在支持“三农”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银行争取贷款规模,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偿债能力,化解债务风险。

(六)以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和谐新郑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持续发展。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社会风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标准编制完成新郑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着力培育以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争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深入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认真落实土地集约化管理办法,提高资源利用率。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加强对大气、河流、噪声的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生态新郑建设,认真做好河道绿化、平原绿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新修道路的绿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郑州森林生态城南部组团造林工程,不断提高始祖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木覆盖率。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

切实关注民生,提高生活质量。在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看病难”、“出行难”、“上学难”的同时,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再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新增再就业人员800人,其中“4050”人员200人。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特困救助、救灾救济工作,探索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努力提高覆盖面和归集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扶助活动。完善法律援助机制,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建设平安新郑,保持社会稳定。深化《信访条例》宣传教育,健全群众工作部运行机制,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和干部下访制度,严格信访复查,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以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科技强警和科技防范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两严一创”活动,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人民满意”的目标。坚持无证经营抓取缔、排查隐患抓整改、整改不力抓关停、所有隐患抓监管,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交通、消防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抓好煤矿、化工等行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灾情监测和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各项事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市图书馆、文化馆的软硬件设施,切实加强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巩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民参合率达到93%以上;强化对医疗机构和药品价格的监督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网络,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创建成果。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完成市体育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新郑市第二届运动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国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工作。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新风。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准备和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任务。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和发展老龄与残疾人事业,支持老干部工作,规划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进一步抓好发展改革、商务、物价、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建设务实为民政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和跨越式发展的重任,我们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造发展之势,鼓实干之劲,尽为民之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本领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着力打造务实为民、充满活力的政府。

规范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全市倡导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运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工作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能力。认真执行《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继续抓好“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真正符合全市人民的利益和意愿。自觉地把政府工作置身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之下,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听取老干部、老同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办好市长“热线”和市长信箱,拓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

优化环境,提高服务发展能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转变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构建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企业投产经常性服务的体系。全面整合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更加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更加严厉的违规查办制度,对“四乱”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严肃处理,切实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以人为本,提高为民执政能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切实解决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入学、住房、医疗等问题。在发展经济中更加注重富裕群众,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方便群众,在利益调整中更加注重保护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对每项工作都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和奖罚措施。进一步强化时间概念和效率意识,精简会议,压缩文件,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继续深入开展“争强晋位”、“五比擂台赛”等活动,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

克己奉公,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全面贯彻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自觉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进一步加大对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教育和惩处腐败分子。坚决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点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政府组成人员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要始终坚持以德谋政,以诚待人,以廉立身,使我们的事业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增强跨越发展的信心,理清跨越发展的思路,形成跨越发展的合力,为全面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