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08-00001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08-01-10
  • 2008-01-10
新郑市人民政府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8年1月10日在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市长 吴忠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跨越发展,保持稳定,为民谋利”的总基调,统筹推进“三化”进程,着力构建和谐新郑,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2.8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市财政总收入26.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5166亿元,增长42.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亿元,增长1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1.6亿元,增长4.5 %。农民人均纯收入6649元,增长1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1190元,增长14.4%。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称号。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发展后劲与活力明显增强。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8家,总数达到216家。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26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比上年提高 4个百分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赵家寨煤矿、郑州宏业纺织、郑州一棉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王行庄煤矿、建华管桩、花花牛乳业等97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招引项目112个,到位资金35.6亿元,增长20.3 %;实际利用外资5542万美元,增长27.3%。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实现外贸出口2630万美元,增长26 %。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新郑籍(北京)乡友新春联谊会、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经贸招商活动,组团参加了中博会、厦洽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招商效果。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临空、临郑、临煤经济板块初具规模,东区工业园、港区台商投资区、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等六个特色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53 %和54%。中原食品工业园被命名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医药产业园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8.4%。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大力推进城乡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万邓路、107国道双洎河桥、连环寨桥、黄水河桥、磨河桥等工程建成通车;龙湖大道、双湖大道东延、神州北路、黄水河综合治理、轩辕湖水库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在市区和各乡镇镇区新建垃圾中转站12座,城镇功能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文化路、洧水路等8条道路和背街小巷进行了综合改造,新植各类苗木50.9万株,新增公共绿地9.18万平方米,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验,再次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向自然村延伸,新修、改造农村公路 70公里,延伸公交线路5条,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薛店、龙湖、辛店、新村、梨河等5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龙湖镇获得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镇称号,和庄、郭店、八千、观音寺、城关、孟庄、龙王等乡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城镇化率达49.8%,位居郑州市六县(市)首位。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年共拨付支农资金4.24亿元。加快推进16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和140个整治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涌现出了格大张、北靳楼、老庄刘等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和9个省、郑州市卫生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绿色食品品牌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达到19个和35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雏鹰公司、奥星公司等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6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着力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全年共转移就业1.98万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了风后岭村123户369人的移民搬迁工作。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建沼气池8002个,集雨水窖1000座。大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龙王、梨河等乡镇50个村6.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殡葬设施建设,新建村级骨灰堂100座。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市新增日用消费品农家店86家。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再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和郑州市“中州杯”。

  ——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效应明显增强。高标准完成了黄帝故里景区修缮工程,成功举办了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2007国际旅游小姐晚装大赛,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6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2亿元。加大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力度,成立了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裴李岗文化暨郑韩文化研究会等机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成6个乡镇示范文化站、16个新农村试点村示范文化大院和1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深入开展“周末大家乐”等文化活动,荣获河南十大文化强县称号。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共转化科技成果120项,申请专利362件。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围绕学有所教,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4所,更新配备课桌椅 5.1万套,全市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高考成绩连续16年位居郑州市六县(市)之首,“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围绕劳有所得,积极落实国家增资政策,职工工资标准达到了全省先进县(市)水平;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8573个,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301人。围绕病有所医,对10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新建18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所,有效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全面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97.8%;建立大病救助机制,共发放医疗救助资金66万元。围绕老有所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50强”企业、福利企业、新落地招商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参保率均达72%以上;成立了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实现了困难职工帮扶制度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建、改扩建敬老院7所,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1.2%。围绕住有所居,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对56户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全部落实了住房补贴。围绕“平安新郑”建设,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坚持领导干部下访、信访接待日和包案等制度,搞好矛盾排查和调处,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了市、乡、村、生产经营单位四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坚持不懈地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不断深化“四严一创”活动,组建了治安巡防大队和交通协管员队伍,新建了95个警务室,在城区主要路口设立了电子警察,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荣获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称号。围绕“信用新郑”建设,深入开展信用企业、信用商户等评选活动,奥星公司获得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围绕“生态新郑”建设,切实加强造林绿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再次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名。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突破,被列为全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获得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和全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市)称号。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效显著,荣获全省新农村电气化县称号。科技工作连续14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荣誉,获得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广播电视、文物保护、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繁荣发展,发展改革、统计、商务、物价、审计、农机、农开、粮食、供销、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以及工商、税务、质监、金融、保险、邮政、通讯、铁路、烟草、盐业等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在支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主法制与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不断深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办好政府网站,推行公文网上发布和传输,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5件、政协委员提案149件,办结率达100%。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了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核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市、乡两级全程代理的政务服务体系。坚持用改革的手段和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严把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关、招投标关、质量监理关、国库集中支付关和审计关,规范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建设用地预审,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和粘土砖瓦窑厂整治力度,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坚持实施竞争激励机制,深入开展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发展工业经济“五比”擂台赛、财税工作“两优化两提高”等活动,激发了全市上下的创业激情,凝聚了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提升、活力增强、人气聚集、影响扩大的一年,是速度加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监督支持的结果,是驻新郑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广大客商和新郑驻军共同努力、鼎力帮助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发展不停步,奋斗无止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支撑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二是农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三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土地集约利用、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的任务艰巨。四是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较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五是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研究政策、运用政策的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以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8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决胜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郑州市委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基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新郑,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优化环境、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改善民生,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奋力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7%和13.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降低5%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和7%。

  2008年下大功夫办好十件实事:1、全面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投资3160万元,解决46个村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再对100个村的电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2、继续实施城乡道路建设工程。新建、改造城乡道路100公里,开通新郑至郑州的公交线路。3、大力实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程。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万平方米,为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300套经济适用住房;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全部享受住房补贴。4、全面实施骨灰堂建设工程。投资900万元,再新建100座村级骨灰堂,全部免除新郑籍亡故居民基本火化费。5、继续实施免费培训和就业援助行动。对2000名新形成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就业人员全部免费进行技能、创业培训;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新增再就业人员1600人,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200人。6、继续实施城乡生态和环境建设工程。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完成造林面积7.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000户; 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80%以上。7、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开展“百场演出、百场讲座、千场电影”送农民活动;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8、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扩建一中分校和电子工业学校,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在城乡新建、扩建5所小学,为高中毕业班教室配备冷暖空调,为4所初中新建高标准实验室,全市城乡初中和寄宿制小学的宿舍、餐厅和安全饮水等全部达标。9、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完成14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建设;新建、扩建6所敬老院,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为全市农村“五保”对象每人办理500元的医保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5000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万人;推动药品连锁和集中配送向农村延伸,农村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10、提高治安、交通防控水平。完成水、电、油、气、暖等关系国计民生单位的安全防范工程建设,全市32个重点单位的人防、技防措施达到规定标准;在学校路口、事故多发地段设置减速带、信号灯、警示牌,减少交通事故。

  完成上述目标和十件实事,2008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园区带动,项目支撑,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围绕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基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整合政策资源,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年完成主要工业销售收入472亿元、利税105亿元,分别增长30%和23 %。

  狠抓项目建设,膨胀经济总量。坚持科学发展、效益优先,加快推进一批科技型、税源型、环保型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三个十”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抓好王行庄煤矿、赵家寨煤矿、华辕煤业、郑州宏业纺织、郑州一棉等10个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在运作大项目、建设大项目上求突破;强力推进鸽瑞复合材料50万吨镀锌带钢、华驰科技公司20万吨薄板镀锡等10个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进一步加快神龙公司煤化工、中石油成品油分输站等10个投资亿元以上签约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健全完善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和跟踪督办机制,继续推行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和建成投产率。

  引导项目聚集,培育特色园区。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六个特色园区”的发展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大力培育烟草、食品、煤炭、航空物流等支柱产业,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化;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制药、纺织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层次高级化;加快改造提升建材、化工、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提高装备水平,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树立“经营园区”理念,充分发挥园区建设投资公司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筹集建设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下大力气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中原食品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启动东区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医药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年力争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加强园区资源整合,以东区工业园、中原食品工业园为依托,充分发挥航空港优势,辐射带动龙王、八千等乡镇,着力打造临空经济板块。以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医药产业园为依托,辐射带动郭店、孟庄等乡镇,着力打造临郑经济板块。以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辐射带动观音寺、城关、梨河等乡镇,着力打造临煤经济板块。修订完善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通过政策激励、市场引导、强化服务等手段,促使新上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着力打造特色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争创省级开发区。

  全力开展招商,增强发展活力。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人员、定企业”的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实施以商招商、节会招商,认真做好第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要节会的项目洽谈工作,不断扩大招商成果。注重产业链招商,紧紧围绕食品、医药、煤炭等主导产业,招引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突出招商重点,瞄准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招大商。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招商,引导中小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和闲置厂房生产,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益。严格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激发全民招商热情。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年力争新招5000万元以上项目60个,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930万美元,外贸出口3240万美元。

  强化扶持服务,壮大企业实力。坚持本地企业与招商企业一视同仁,深入实施扶优扶强工程,对“双扶”企业切实做到技改扩建项目优先申报立项,优先争取上级扶持,优先帮助解决融资、用地等方面的难题。大力扶持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发展。引导和鼓励天津药业、正龙公司、福华钢厂、建喜建材、小二黑食品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壮大企业实力,力争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达到10家。大力培植企业上市,力争鸽瑞复合材料、郑州宏业纺织早日挂牌上市,积极支持庆安集团、羚锐制药、奥星公司、加加酱业等企业做好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红旗渠”、“白象”、“金芒果”、“好想你”、“加加”、“韩都”、“商都”、“思念”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推进品牌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研修,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着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 193亿元,增长16%。

  (二)坚持统筹发展,城乡联动,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突破

  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突出特色、以人为本”的要求,大力推进东进北扩,积极实施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促进城西南区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努力使整个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功能。认真贯彻《城乡规划法》,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抓紧修订城区控制性详规,完成旧城改造、古城保护、城市水系等专项规划,做好城中村、镇中村改造规划,启动城西南区详细规划编制。坚持“城乡一体、道路先行”,加快县乡道路升级改造步伐,努力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各乡镇的便捷交通网络。改善市区道路交通状况,加快北环路、中华北路、解放北路和郑韩故城外环路建设步伐,力争年内建成通车;完成解放路综合改造和南环路、西环路、茨山路修复工程。完善东北部乡镇路网体系,完成神州北路、袁孟路、双湖大道、龙湖大道和万邓公路京广铁路立交桥等建设工程。提升西南部乡镇路网水平,完成S323西段拓宽改造、旅游路建设和滹关路修复工程。支持其他乡镇加大县乡道路改造力度,提高承载能力。继续扩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成建筑垃圾填埋场和龙湖污水处理厂,筹建城市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设立300万元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补贴资金,提高供热质量。

  创新经营管理,提升城镇品位。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经营开发总公司、建设投资公司、兴农公司、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的功能,有效运作城市和土地资源,力争全年储备土地总量达到5000亩,实现城市经营收入3亿元。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城市公用设施养护、环卫作业、园林管理推向市场,提高市政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探索建立“村收集、乡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不断加大背街小巷改造力度,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大力发展服务业,繁荣城镇经济。抓住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引进知名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和新型商贸业态。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倡导适度建设高层、小高层商住小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加快府后街改造步伐,启动市区张龙庄、仓城等城中村改造项目,鼓励龙湖、薛店、和庄等乡镇积极推进镇中村改造,逐步将城中村、镇中村改造成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居民新区。注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培育节日消费市场,扩大通信、文化、旅游、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支持新建路、新华路、新烟三个街道办事处围绕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社区经济,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各乡镇加快水、电、路、气、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鼓励中心镇、重点镇率先发展,扶持贫困乡村加快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各乡镇壮大镇域经济,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

  (三)坚持产业主导,农民增收,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壮大大枣、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加快畜牧业发展,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发挥毗邻省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依托正龙公司、奥星公司、雏鹰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坚持“产业强村、企业带村”,引导各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支柱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搞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推广农机免耕播种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载体,积极扶持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注重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

  完善公共设施,建设现代农村。不断完善乡村规划,继续抓好16个试点村的规划建设,启动140个综合整治村的规划编制,逐步提高规划覆盖面。按照“村村通柏油路和公交车,村村通洁净卫生的自来水,村村通节能型燃气,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电话或宽带网;有‘双强’的村‘两委’班子,有致富龙头企业或项目,有文化娱乐和骨灰堂等公共设施,有连锁超市和卫生服务等便民项目,有规范化的村务管理制度;确保户户增收致富有门路,确保农民人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人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确保困难群体人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五通、五有、五确保”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迁村并点,建设农民新村。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搞好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客运招呼站等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完成轩辕湖水库建设、老观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搞好双洎河、黄水河、莲河的综合整治,增强防洪抗洪能力。

  加大转移就业力度,拓宽致富渠道。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机制,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根据用工单位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大力气抓好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免费就业培训,促进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民。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城乡群众和返乡务工人员,搞好创业指导培训,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使他们走上创业致富道路。积极拓展外地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全年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

  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农村活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严防农民负担反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成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探索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降低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办法,认真落实护道路、护林木、护井渠、护村庄、护电力设施的“五护员”制度。进一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机制,强化乡村自我保障能力,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水平。

  (四)坚持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省、郑州市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战略机遇,以黄帝文化为龙头,坚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同步推进、联动发展,加快文化新郑建设。

  开发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精心策划和举办好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认真办好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不断增强黄帝文化的影响力。依托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发挥裴李岗文化暨郑韩文化研究会等专业分会优势,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充实和加强黄帝故里景区管委会的力量,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组建黄帝故里旅游开发公司,发挥好河南省黄帝故里建设基金会的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黄帝文化的开发和建设。

  丰富景区内涵,培育旅游亮点。围绕做大做强黄帝品牌,搞好黄帝故里景区周边规划和景观设计,力争黄帝故里、始祖山景区分别创建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加强郑韩故城、唐户遗址等文化遗址的开发、保护与利用,引导黄帝故里、始祖山、郑王陵博物馆等景区搞好策划包装,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增强景区吸引力。不断完善寻根拜祖游、枣乡风情游等旅游线路,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游、生态观光游、高校修学游,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经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校聚集优势,大力发展“高校经济”。积极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和艺术培训等社会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艺创作,培育文艺精品,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文化馆、图书馆内部配套设施,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广泛开展广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办好“周末大家乐”和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坚持开源节流,优化结构,努力在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精心培植财源,壮大财政实力。牢固树立“项目建设富财政、土地经营活财政”的意识,强化工业对财税的支撑作用,巩固房地产业等基础财源,抓好商贸物流等新型财源,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切实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夯实乡镇财源基础。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的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增强可支配财力。

  强化支出管理,提高保障能力。合理安排预算资金,不断提高财政综合保障能力。深化乡镇和部门预算,切实加强预算约束力,增强预算严肃性。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采购范围,节约财政资金。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市、乡两级要把改善民生和十件实事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增量明显高于上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增量明显高于上年,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增量明显高于上年。

  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经济发展。坚持适度融资、科学融资,多策并举筹措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认真落实争取项目资金奖励政策,鼓励各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策划项目、争取资金。积极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完善银企互动平台,着力构建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的新型银企关系。继续深入开展金融机构“四比”竞赛活动,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偿债力度,积极化解债务风险。

  (六)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努力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突破

  着力改善民生,提高为民办事能力。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完善贫困生救助政策,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加快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全民医保;完善大病救助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加强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全面完成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强化对医疗机构和药品价格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巩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创建成果,争创全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市);扎实做好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推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扶助活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规范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提高归集率。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公用事业节能,切实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以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切实加强大气、噪声、水污染治理,突出抓好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污染减排目标实现;加强水资源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认真执行国家土地政策,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坚持项目建设用地预审制度,严把新上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关口,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执法力度,严格土地招拍挂程序,严禁非法占地,严禁私下变更用地性质,严禁在城市规划区内私自建房;继续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全面清理和盘活闲置用地;坚持效益优先原则,把有限的存量土地向园区和重点项目倾斜,努力保障优质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强生态新郑建设,扎实做好始祖山绿化、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加快推进郑州森林生态城南部组团造林工程。

  构建平安新郑,提高社会稳控能力。把增强群众安全感放在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平安新郑建设,努力打造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安之城”。深化《信访条例》宣传,坚持领导干部下访、信访接待日和包案制度,深入开展矛盾排查和调处活动,严格信访复查,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建立重大决策事项信访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基层民调组织建设,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化解矛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以创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村组”为载体,深入开展“四严一创”活动,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派出所、警务室、城区治安巡防大队、乡镇专职治安巡逻中队建设,提高社会防控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交通、煤矿、建筑、消防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完善公共应急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繁荣社会事业,提高协调发展能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企业、社区、村镇、家庭等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学习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市体育场南看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物价监管,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依法做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和第三届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国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工作。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准备和移民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老龄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重视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抓好发展改革、统计、商务、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圆满完成2008年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管理创新,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增强政府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着力打造奋发有为、勤政务实、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政府。

  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认真执行《公务员法》,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锤炼一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积极开展政策法规、财税金融、现代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切实增强驾驭市场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坚持思维创新、思路创新和工作创新,善于从全局上思考谋划事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手段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善于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指导经济工作,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积极推进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将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招拍挂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集中管理,建立统一、公开、规范、高效的运作机制,实现监管体制集约化、资源配置效益化、运行机制透明化,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管理效益。

  转变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继续清理规范各类收费项目。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努力打造资源节约、信息共享、管理规范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加快行政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更加注重保护投资者权益,更加注重对现有企业和在建项目的服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完善投诉受理、快速反应、案件查处工作机制,坚决从严查处影响投资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商标侵权、虚假广告、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

  依法行政,提高执政水平。建立重大决策调查研究、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不断提高决策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老领导、老干部的意见,广开参政议政渠道,齐心协力推进发展。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继续办好市长“热线”和市长信箱,广泛听取群众呼声,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强化执法监督和效能监察,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建立公开明晰的行政执行责任制,确保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要把全市开展的“争强晋位”活动与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民生福利指标体系、城镇竞争力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全市上下的干事创业热情。

  廉洁勤政,树立良好形象。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力戒奢侈,勤俭办事。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政府组成人员要转变作风、履行职责,提倡深入研究、科学决策,防止思路不清、草率行事;提倡身入心入、掌握实情,防止脱离实际、形式主义;提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防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提倡实事求是、纠正偏差,防止我行我素,有错不纠;提倡廉政勤政、完善自我,防止以权谋私、滋生腐败,着力营造求实、务实、落实的政风,以良好的政风带行风、促民风,把新郑的发展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各位代表,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美好新郑,既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与时俱进创新业,齐心协力促发展,为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