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09-00001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09-01-12
  • 2009-01-12
新郑市人民政府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9年1月12日在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王广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是很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跨越发展,保持稳定,为民谋利”的总基调,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克服重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围绕科学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跃至全省第三位,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连续四年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称号。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工业结构日趋合理,轻工业门类更趋齐全,重工业增加值占主要工业的比重达到5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主要工业的比重达到25%,羚锐制药、正力实业等3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鸽瑞复合材料、卓峰制药等6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郑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十个十”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王行庄煤矿、思念食品、恒天电缆等90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赵家寨煤矿、郑州宏业纺织、郑州一棉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年产量突破50万箱。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4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到39个,畜禽养殖总量达到390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郑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家,正龙公司、雏鹰公司、奥星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文化旅游业不断升温。高标准举办了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新郑第二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2008中国新郑明史暨高拱国际学术研讨会、郑韩故城与溱洧水研讨会、枣乡风情游等活动,成立了河南省黄帝故里建设基金会,具茨山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唐户遗址考古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郑历史文化的感召力和黄帝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全年共接待游客305.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23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6.1亿元。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高校经济,第三产业繁荣发展,预计完成增加值79.2亿元,同比增长10.5%。

  (二)围绕跨越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更加明显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经贸招商活动,组团参加了豫港投洽会、中博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招商效果,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市)。

 园区建设彰显特色。临空、临郑、临煤经济板块初具规模,中原食品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城北医药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入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航空港区、新郑新港工业园进入全省首批产业集聚区行列,龙湖钢制品产业集群、辛店建材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中原食品工业园被授予“郑州市特色品牌工业园区(聚集区)”称号。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公共财政职能不断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有效加强,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面实行了招拍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7项、收费项目18项;健全完善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高了办事效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用人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成功组建了全省首家农村合作银行。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全部免除了新郑籍亡故居民基本火化费。获得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试点县(市)称号。

  (三)围绕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城乡发展更加融合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了旧城改造规划、城北新区概念性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旅游路、神州北路、中华北路、龙湖大道、双湖大道东延和S323改造、新椿路改扩建、南环路大修、滹关路修复等工程相继建成通车;郑韩故城外环路、北环路和轩辕水库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成了人民路、中华路、新建路、解放路等9条道路和3条背街小巷综合改造工程,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启动了仓城旧城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府后街改造项目。切实加强造林绿化和污染防治工作,完成林业建设规模12.6万亩,新增公共绿地和草坪4.7万平方米,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85.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3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各乡镇围绕镇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初步形成了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6%。深入开展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活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龙湖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薛店、龙湖、辛店、新村、梨河、城关6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薛店、龙湖、新村、辛店4个乡镇跻身郑州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20强,和庄镇成为郑州市“十快”乡镇之首,并获得“河南省文明镇”称号,观音寺、孟庄、八千、龙王、郭店等乡镇的位次全部前移,新建路、新华路、新烟街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大张、河赵、张垌、老庄刘、大吴庄、北靳楼、泰山等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22个村创建成为省、郑州市卫生村,5个村创建成为省、郑州市生态文明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70公里,开通了新郑至郑州公交线路;新建沼气池6520个、集雨水窖550座,解决了35个村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电气化乡镇2个、电气化村100个;新增日用消费品农家店131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夺省“红旗渠精神杯”和郑州市“中州杯”,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四)围绕和谐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更加繁荣

  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切实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较好完成。新建、扩建中小学4所,为高中教室配备了冷暖空调,普及了高中段教育,高考成绩连续17年位居郑州六县(市)首位,获得全国和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全省职业教育强县(市)称号,顺利通过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验收。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新建示范村卫生所5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所145个,实现了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所的目标;积极开展了手足口病防控和问题奶粉患儿免费救治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农民参合率达97.8%;大力推行单病种限价收费政策,为1.2万名患者节约费用68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进,参保登记人数达11.5万人。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善,新建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3个省级示范性村级文化大院和90个村级篮球场,完成了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征地和拆迁任务;大力开展“周末大家乐”等广场文化活动和“百场演出、百场讲座、千场电影”送农民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继续保持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荣誉,获得了全国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项目先进集体称号。物价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价格认证机构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228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9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516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9万人;不断加强困难群体保障工作,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15元和110元;新建、扩建敬老院5所,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建立大病救助机制,为780多名患病五保老人和群众提供了医疗救助;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1100例,免费发放轮椅120辆。启动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对93户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全部落实了住房补贴。

  安全防控体系更加严密。深入开展“听民声、解民忧、迎奥运”信访集中活动、干部下访和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食品药品监管水平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四严一创”活动,切实加强重点部位、重要路段的人防、技防措施,广大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称号,通过了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检查验收。

  (五)围绕全面发展,四个文明一起抓,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积极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全市各界累计捐赠款、物1673万元,公安、卫生等部门积极参与救灾重建,充分展示了新郑人民“心系灾区、奉献爱心”的精神风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夺得郑州市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稳固。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网上服务水平和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5件、政协委员提案222件,答复办结率达100%。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两转两提”活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繁荣发展,发展改革、统计、审计、商务、农机、农开、粮食、供销、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工商、税务、质监、金融、保险、邮政、通讯、铁路、烟草、盐业等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在支持、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坚定信心、直面挑战、奋发有为的一年,也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广大客商和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驻新郑各单位、新郑驻军的智慧和力量,饱含着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辛劳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一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市场风险在不断增加;二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总量偏小,高新技术企业偏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任务相当艰巨;三是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有待挖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很大;四是城乡差别依然较大,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做长期工作;五是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六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效率效能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以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新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全会、郑州市委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保增长、促转变,保民生、促和谐”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基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不断加速工业转型,全力推动城乡一体,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升文化品牌,加快构建和谐新郑,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9年下大功夫办好十件实事:1、全市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2、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工程,全市新增城乡居民安全饮水人数10万人。3、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增参保人员1万人。4、全部免除职业教育新郑籍学生学杂费,为城乡各类毕业生、再就业人员和复转退军人提供免费就业培训,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岗位8000个,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75万人。5、提高城乡办学水平,扩建3所小学,新建3所乡镇幼儿园和新郑中专实验楼,为两所乡镇初中新建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对5所学校运动场进行改造。6、对100个行政村进行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气化改造工程,使全市90%以上行政村的群众用上“安全、优质、可靠”的电能。7、完成南大街、西大街、祥和四街、光明街、党校东拐、渔夫子路等6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8、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50个村级文化大院。9、理顺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管理经营体制,新增供热用户2000户、供气用户2000户。10、加强交通安全和治安防范,在事故易发地段设置交通信号灯15组、标志标牌80面、减速带700米,在主要道路设置42个监控点,安装125个监控设施,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和可防性案事件。

  实现上述目标,2009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

  坚定不移地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按照“扩总量、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狠抓项目建设,壮大经济总量。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打造工业强市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十个十”项目建设,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势拉动。全力以赴抓好赵家寨煤矿、郑州宏业纺织、郑州一棉等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尽快建成投产;强力推进白象集团营养食品、雏鹰公司15万吨冷鲜肉屠宰加工、中石油分输站等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切实加快华辕煤业、王行庄煤矿选煤厂、2×30万千瓦电厂等煤电综合开发项目的运作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大国开投煤化工、神龙煤化工、中储粮油脂油料仓储物流加工等意向项目协调服务力度,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发展工业经济“六比”擂台赛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项目运作、推进和服务机制,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和建成投产率。

  推进产业集聚,打造板块经济。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板块”的发展布局,提升园区功能,推进产业集聚。立足统筹发展科学化,成立临空、临郑、临煤板块协调指挥部,科学编制三大板块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企业聚集、产业互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板块经济。立足园区发展集约化,加大项目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力度,促使新上企业和项目向特色园区集中。加快中原食品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启动新港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城北医药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立足运作模式市场化,不断提高园区建设投资公司投融资水平,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力争各园区率先实现“八通六有”标准。立足功能形象城镇化,加快推进各园区的区域环评工作,努力打造生态型园区。鼓励和引导各乡镇积极发展工业聚集区、产业功能区,更好地融入板块和园区发展框架。

  全力开展招商,增强发展活力。继续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人员、定企业”的专业招商活动,更加注重节会招商,认真做好第十三届中国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四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要节会的招商推介和项目洽谈工作,努力扩大招商成果;坚持由“求量”向“求质”转变,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的“成长型”项目、单位投资强度大的“规模型”项目、现有企业增资扩股的“集约型”项目和对财政贡献大的“税源型”项目;坚持由“单一”向“并举”转变,做到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一齐招,内资、外资、民资一齐引;坚持由“粗放”向“精细”转变,不断完善项目筛选评估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厂房和闲置厂房招商,增强招商实效。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激发全民招商热情。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医药、烟草、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煤电、煤化工、纺织、印刷包装、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引进发展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立足建设航空物流基地、食品制造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烟草生产基地,策划和运作一批上下游关联产业和项目,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配套化生产的产业发展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制造、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投向自主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高校智力资源开发,坚持院地联合、校企联姻,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扶优扶强,培育企业集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王行庄煤矿、福华钢铁、鸽瑞复合材料、建华管桩、建喜建材、天津药业、正龙公司、加加酱业、蓝晶啤酒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力争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达到10家。切实加强对庆安集团、羚锐制药等6家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争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大力扶持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发展,力争年产卷烟55万箱,实现税收突破18亿元。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红旗渠”、“白象”、“好想你”、“加加”、“韩都”、“思念”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推动品牌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保障能力,全力保障重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5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51亿元,增长13.5%。

  (二)坚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营造城镇建设新格局

  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注重科学规划,推进一体发展。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以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契机,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各乡镇总体规划和园区详细规划的修编工作,完成旧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北新区概念性规划和古城保护、城市水系等专项规划编制,使各项规划相互衔接。加快编制全覆盖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三大板块区域性概念规划,明确各板块和板块内乡镇的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推进薛店、龙王、孟庄、八千、和庄等乡镇的融合互动,实现新村、郭店、龙湖、孟庄等乡镇的有效对接,加快辛店、观音寺、城关、梨河等乡镇的联动发展。不断完善乡村规划,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和整治村规划建设,启动整体推进村规划编制。加大规划管理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城乡规划的权威性。

  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城乡融合。围绕“改造旧城区、加强城中区、完善城东区、拓展城北区、调整城西区、统筹城南区”,完成华瑞路和双拥北路铁路立交桥建设、S323线大高庄至溱水路段大修工程,加快北环路、解放北路和郑韩故城外环路建设,着手规划建设西外环路,完善城乡路网结构。加大郑州至新郑快速通道争取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全力配合石武高速铁路、郑漯高速拓宽改造、郑少高速机场连接线、107国道东迁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省重点建设工程。完成玉前路综合改造工程和中华北路、神州北路、S323西段等新建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建立和完善市、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全面提高道路养护水平。继续做好黄水河、双洎河、莲河综合整治,建成轩辕水库。实施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建成龙湖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功能。

  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城镇活力。充分发挥城市经营开发总公司、建设投资公司、兴农公司、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的作用,有效运作城市和土地资本,力争全年实现城市经营收入3亿元。坚持“政策引导、规划指导、市场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城中村、镇中村改造,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加强社区、居民小区的水、电、气、暖及物业的规范管理,打造一批文明社区、安全小区。完善道路保洁、园林管养、公共设施维护等城市管理考核考评体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搞好乡镇垃圾中转站和村级垃圾收集点建设,全面推行“村收集、乡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统筹城乡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按照“规划科学、设施完善、项目支撑、市场带动、产业鲜明、人气旺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乡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扩大产业和人口集聚规模,打造宜于创业和居住的特色城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1%。加大中心镇、重点镇扶持力度,全力支持其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加快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新建路、新华路、新烟街、新村镇、和庄镇、城关乡依据规划、服务城市、加快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基础薄弱乡镇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镇域经济发展差距。继续开展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活动,力争使更多的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和郑州市20强。

  (三)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的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乡村。

 调整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兴农。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重点培育粮油、大枣、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优质奶牛、优质生猪、优质家禽基地建设。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正龙公司、奥星公司、雏鹰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力争郑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家。坚持“产业强村、企业带村”,引导各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支柱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搞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推广农机免耕播种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提高农畜产品质量。

  加大投入,完善公共设施惠农。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按照“五通五有五确保”的标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道路网络,全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0公里以上,改扩建市汽车站,改造7座危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继续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35个村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搞好村级骨灰堂、体育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田面积。完成老观寨水库、五虎赵水库、望京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后胡水库溢洪道桥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拓宽渠道,加快转移就业富农。着眼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实施技能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根据用工单位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高度关注农民工回迁问题,大力实施“回乡农民创业工程”,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城乡群众和返乡务工人员,搞好创业指导培训,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引导他们走创业致富道路。积极拓展外地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降低农民进城创业门槛。继续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建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

  (四)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打造黄帝品牌,做大旅游经济。精心策划举办好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全力做好具茨山岩画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不断增强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作用,继续举办好各类高水平学术研讨活动,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科学编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黄帝故里和始祖山景区基础设施,力争始祖山景区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加强郑韩故城、唐户遗址等文化遗址的开发、保护与利用,引导郑王陵博物馆、欧阳修陵园等景区搞好策划包装,开发旅游项目,增强景区吸引力。不断完善黄帝故里游、枣乡风情游等旅游线路,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游、生态观光游、高校修学游,增强旅游业竞争力。探索组建黄帝故里旅游开发公司、黄帝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挥好河南省黄帝故里建设基金会的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黄帝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积极运作高档宾馆酒店,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和艺术培训等社会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文艺创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新郑特色的文艺精品。深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办好“周末大家乐”,认真做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深入开展“百场演出送农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切实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大力开展图书、音像、网吧等行业专项整治,净化文化市场。

  激活消费市场,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航空港优势,科学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加大对思达配送、中铁物流等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着力把我市打造成为服务郑州、辐射中原的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聚集优势,大力发展餐饮商住、电子信息、金融储蓄等商贸服务业,积极引进品牌餐饮、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经营实体,提升高校周边商贸业档次和水平。充分发挥毗邻郑州优势,继续抓好21世纪国际城、龙泊圣地、新长城等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着力打造房地产半小时商住圈。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快普通住房、廉租房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需求。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大力发展乡镇商贸服务业,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五)坚持把增收节支作为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提升财政服务经济发展新成效

  优化收入结构,增强财政实力。强化“项目建设富财政、城镇经营活财政”意识,着力引进和培育生产性企业和税源型项目,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健全财税增收激励机制,调动各级抓税源、促增收的积极性,壮大财政实力。坚持依法治税,突出重点税源监控,挖掘小税种增收潜力,加大清理欠税和税务稽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增强可支配财力。认真抓好非税收入和各项基金征管,提高政府调控能力。

 优化支出结构,增强保障能力。强化“节支就是增收”意识,合理安排预算资金。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切实加强财政收支审计监督,强化项目建设资金的预决算管理,节约财政资金。认真做好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标准工作。按照“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的支出,确保工资发放和民生实事项目、续建项目、新争取项目的资金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人均公用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

  优化金融环境,增强融资能力。抢抓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机遇,不断强化“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就是增加财政收入”意识,认真落实争取项目资金奖励办法,激励各单位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加紧策划项目,全力争取资金。深化银企合作,及时组织多种形式的银企洽谈会,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切实加大信贷投放,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正常需求。继续加大对农村合作银行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贷款投放规模和范围,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化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偿债力度,积极化解债务风险。

  (六)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以亲民惠民为宗旨,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缓解市区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着力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着力巩固普及高中段教育成果,着力强化高等院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健全完善贫困生救助政策,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和新增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抓好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紧急救援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扶助活动;加快敬老院建设,迁建市光荣院,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规范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提高缴存比例。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做好煤炭综合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完善新上项目节能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能评和环评关,严禁开工建设不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以水、大气、噪声污染防治为重点,继续抓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以及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机动车环保简易工况监测站;加强水资源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尽快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土地供应;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强化项目用地预审,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拓展用地空间。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突出抓好郑州森林生态城组团造林工程、始祖山绿化和生态廊道绿化,全年新增造林5.42万亩,建成林业生态村14个,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以维护稳定为大局,积极巩固和谐成果。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集中下访制度,推行重大决策事项信访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信访突出问题。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信访信息网络,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妥善化解矛盾。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保持社会安定。坚持排查隐患抓整改、整改不力抓关停、所有隐患抓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道路交通、煤矿、建筑、消防等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全面繁荣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深入开展各级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国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工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依法做好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任务。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和发展老龄与残疾人事业,重视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切实抓好发展改革、物价、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践行能力

  围绕科学发展的新任务,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坚持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加快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权责一致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践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遵循规律,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决策能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未来,使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符合新郑实际,更加富有成效。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善于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发展中的矛头性、潜在性问题,善于用关键环节的突破来带动发展全局,用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坚持既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又处理好经济与社会、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的工作,又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安危冷暖唯民而系,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解放思想,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创新能力。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府,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切实加强政策理论、经济、科技、金融和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发展的能力,提高审时度势、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提高统领全局、促进和谐发展的能力。围绕推进工作创新,积极改革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敢于打破陈规模式和传统思维,始终以创新之举破解发展难题。只要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实践和方法,都大胆去闯去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和要素充分释放、竞相迸发。围绕增强实践能力,善于从国内外发展大势中捕捉和把握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率先发展。

  转变职能,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服务能力。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行“一站式”办公和网上审批,不断完善市、镇两级行政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功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牢固树立“亲商、重商、安商、富商”意识,千方百计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决从严查处影响投资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当好人民公仆。

  勤政廉政,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执行能力。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老领导、老干部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齐心协力推动发展。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发挥好市长信箱和热线电话的作用,广泛听取群众呼声,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坚持求真务实作风,精简会议,压缩文件,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发展、谋跨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勤俭办事,降低行政成本。规范行政行为,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严格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行政问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满新的机遇,面临新的挑战,孕育新的希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早日把新郑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而奋斗!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