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156513/2010-00002
  • 新郑市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0-01-20
  • 2010-01-20
新郑市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新郑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新郑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广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市在应对挑战中逆势突破、跨越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要求,齐心协力战危机,千方百计保增长,一心一意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致力于调结构、促转型,经济运行更趋协调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3%。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3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9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2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6.4亿元,增长1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60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40元,增长10%。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第71位上升到第6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5位,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科学发展和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称号。

  工业经济逆势攀升。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总数达到278家。预计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自主创新成效显著,郑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4家,研发高新技术产品46个,转化科技成果22项,申请专利42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主要工业的比重达到32%,被科技部确定为知识产权试点县(市)。“十个十”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郑州宏业纺织、郑州一棉、赵家寨煤矿、瑞泰高科技耐材等88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华辕煤业、中储粮大豆仓储加工、郑煤集团新郑洗煤厂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年产量突破54万箱,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10家。全民创业蓬勃开展,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59家、个体工商户3485户,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5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2.4%。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全年共拨付支农资金7.27亿元,增长25.7%。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新打配机井680眼,综合配套升级改造农用机井1014眼,再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和郑州市“中州杯”。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仍获丰收,总产达29万吨,增长0.3%。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郑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到52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畜禽养殖总量达到418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7.6%。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了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枣乡风情游等活动,被评为全省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先进单位。全年共接待游客352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33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6.8亿元。出台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成功举办了新郑宜居文化节暨第二届房展会,全年新开工商品房42.3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量41.1万平方米。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新增日用消费品农家店86家,共销售彩电、冰箱、汽车等4万台。全年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9.9亿元,增长11%。

  (二)围绕深化改革开放,致力于转机制、求创新,发展后劲显著提升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人员、定企业”专业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经贸招商、百名企业家黄帝故里行等活动,组团参加了全省承接纺织服装玩具产业转移洽谈会、中博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南下北上招商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年新招项目118个,到位资金55亿元,增长21.5%;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增长12.4%;实现外贸出口1980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市)。

  板块经济彰显特色。“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发展布局更加明晰,临空、临郑、临煤经济板块实力明显增强,新港产业集聚区、中原食品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显著提升,“三大板块”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新港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行列,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新郑纺织服装产业园被确定为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启动建设了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深入开展闲置土地清查和违法建设集中整治活动,共盘活闲置土地20宗1100亩,拆除违法建设4.5万平方米。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快了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在郑州市六县(市)率先实现郑州银行入驻;河南鸽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实现了我市上市企业“零突破”。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再创佳绩,共争取上级资金10.2亿元,增长92%。

  (三)围绕推进城乡一体,致力于强基础、增后劲,城乡面貌明显优化

  中心城区建设快速推进。深入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绿地系统、城市生态水系、旅游业发展、郑韩故城大遗址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实现了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和城镇规划全覆盖。不断扩大供热、供气覆盖面,新增供热用户2020户、供气用户2100户。完成了渔夫子路、南大街、光明街等7条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和仓城社区的城中村改造,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全面启动了城北新区建设,郑新路市区段综合改造、轩辕湖水库建设工程圆满完成,北环路、解放北路、中华北路、郑韩故城外环路建成通车,郑新快速通道、学院路、中兴路、郑煤集团阳光港湾社区、华信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开工,新区发展框架初步显现。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高度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X033改建、新椿路附属工程、S323西段绿化、茨山路大修和S323双洎河桥加固等工程相继完成。深入开展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活动,镇域经济不断壮大,薛店、龙湖、辛店、新村、梨河、城关6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龙湖、薛店、辛店、新村4个乡镇跻身郑州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20强,和庄、郭店、观音寺、孟庄、八千、龙王等乡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镇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7.3%。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驮窑、姚张、高班庄、陶庄、邢庄、司洼6个综合整治村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北靳楼、大吴庄、王口、常刘4个中心村,以及草场沟、小乔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通过郑州市验收,小杨庄、岗周、史垌3个移民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94.9公里,完成了望京楼水库桥、后胡水库溢洪道桥等7座危桥改造和汽车站改扩建工程,开通了辛店镇至郑州快速公交;新建沼气池5218座,集雨水窖510座,新解决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电气化村100个,基本完成了农村电气化改造任务。

  (四)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致力于惠民生、解民忧,百姓生活持续改善

  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年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473个。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469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万人;困难群体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60岁以上老人实现了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迁建了市光荣院,新建、扩建、改造敬老院8所,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建立大病救助机制,为738名患病五保老人、低保对象提供了医疗救助;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1000例,获得全省白内障无障碍市称号。新建经济适用住房5.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60套,对155户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全部落实了住房补贴。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成林业建设规模7.16万亩,建成林业生态村13个、示范村2个,新增公共绿地和草坪10.9万平方米。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完成了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启动了龙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8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4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5%。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圆满完成。新建3所乡镇幼儿园、扩建3所小学,免除了新郑籍职业高中学生学杂费,全面普及了高中段教育,高考成绩连续18年位居郑州六县(市)首位,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所14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人数达10.06万人;积极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救治,有效防控了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蔓延。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老年活动中心建成投用,新建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2个村级文化大院和204个村级篮球场,全面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深入开展“周末大家乐”和“百场演出、千场电影”送农民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荣誉,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获得全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示范单位称号,继续保持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荣誉。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被评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和全省文物普查先进单位。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广播电视、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繁荣发展,农机、农开、粮食、供销、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获得全国工商系统商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价格监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税务、金融、保险、质监、邮政、通讯、铁路、烟草、盐业等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在支持、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围绕健全民主法制,致力于讲文明、创平安,政风民风更为清新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和谐诚信、进取创新、开放包容”的时代民风。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夺得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坚持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制度,设立了疑难信访问题救助专项基金,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生产月例会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三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食品药品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切实加强人防、技防措施,扎实开展千名政法干警“进村组、解民忧,进企业、解企难”活动,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违法犯罪行为,城乡群众安全指数达97%,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树促”和“两转两提”教育活动,政府工作人员科学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以开展“企业服务年”和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为抓手,强化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设立了3000万元工业专项调节基金、1000万元园区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基金,全力为基层和企业排忧解难,梳理解决了650多个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1件、政协委员提案188件,答复办结率达100%。圆满完成了第三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网站荣获2009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年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32件,审计核减资金2114.7万元。

  各位代表,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监督支持的结果,是驻新郑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广大客商和新郑驻军共同努力、鼎力帮助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服务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任务艰巨;二是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仍需加快,农民增收渠道仍需拓宽;三是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土地、环保等难题急需破解;四是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改善民生任重道远;五是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较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六是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研究政策、运用政策的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亟待加强。以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完成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

  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要求,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现代新城,发展新型工业、打造特色板块,发挥文化优势、繁荣商贸物流,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为早日把新郑建设成为拥有区域产业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文明和谐环境、宜于创业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而努力奋斗。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4.3%和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降低2%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5.3%。

  2010年下大功夫办好十件实事:1、解决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

  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5万人;逐步解决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3、对新郑籍大中专院校、职高、普高、初中毕业生及“4050”人员、复转退军人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400个,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5万人。4、建设集中供热站,扩大供热覆盖面。5、建设百年树龄以上古枣树种植园,对全市古枣树实行挂牌保护管理,对需要动迁保护的古枣树进行专项异地保护,对受到挂牌保护的古枣树名木,每株每年投入保护管理费10元钱。6、综合改造背街小巷15条,新建过街人行天桥5座,新建、改造农村道路80公里。7、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万平方米,解决800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8、建立一个视频监控中心,增设57个道路和治安监控点,聘用144名“4050”人员担当24个社区的治安辅助员。9、新建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村级文化大院,完成各行政村“一场两台”(一个标准篮球场,两张室外乒乓球台)建设任务。10、新建新华路、新建路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新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片医试点工作;在全市50个行政村推行“组打扫、村收集、乡清运、市处理”的垃圾规范化管理模式,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科学规划、建管并重,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围绕“融入大郑州、承接大郑州”,坚持大手笔规划、大气魄运作、大力度建设,突出抓好城北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黄帝故里旧城区发展,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加快新区建设,构筑发展载体。以《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为统揽,高标准编制城北新区、城东、城西、城南等片区的控制性详规和黄帝故里旧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做好新区各功能区的专项规划,形成科学指导新区发展的规划体系。围绕“两年打基础、四年出形象、六年成规模、八到十年建新区”的目标,运用市场化手段,重点抓好郑新快速通道、中华北路延伸、解放北路延伸、中兴路、学院路等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西亚斯国际学院扩建、轩辕湖湿地公园、华信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建设,着手规划建设行政中心,逐步完善水、电、路、气、暖、通讯等管网建设,增强承载功能。全力配合石武高铁、郑漯高速拓宽改造、新老107国道连接线、郑许轻轨、郑东新区至航空港快速通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省重点建设工程。高度重视失地群众安置工作,着手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小区。

  培育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严格实行城市重要建筑设计审批制度,加强建筑风貌、城市雕塑、路牌灯饰等的规划管理,着力构建整体景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富有文化内涵的精品城市。按照“强功能、提品位、优环境”的思路,坚持新区开发与建成区建设同步推进,继续完善建成区基础设施,集中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和路灯改造工程,切实抓好人民路精品街建设、文化路北延,以及玉前路、中华北路南段、庆安路南段等道路的综合改造工程。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第二垃圾填埋场建设,建成龙湖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市功能。理顺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管理经营体制,提高供热、供气质量。完成解放北路、北环路、神州北路等新修道路的绿化建设,不断提高街头游园、居民小区的绿化美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城市执法管理力度,开展违章建筑、流动摊贩、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深化城镇经营,激发城镇活力。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作用,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机制,抓好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大力引进各类投资主体和民间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积极与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大财团合作,为新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强化新区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城市经营开发总公司、建设投资公司、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兴农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科学运作城市资本,提高经营收益。坚持适度融资、科学融资,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积极防范债务风险。

  统筹城乡发展,培育强乡强镇。坚持放权、让利、搞活,探索推行强镇扩权试点,扩大试点乡镇的经济管理权、财力支配权,着力培育一批聚集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强乡强镇。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城镇,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完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增强承载功能。强化新村、和庄、城关、新建路、新华路、新烟街等市区中心带的培育,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各乡镇、办事处依据规划,自主进行城中村改造,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乡镇间均衡发展。深化乡镇综合实力“争强晋位”活动,努力使更多的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和郑州市20强。

  (二)坚持板块带动、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板块经济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发展工业经济“六比”擂台赛为抓手,增投入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变,着力打造工业强市。

  坚定不移上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工业转型的主体,引导小项目入驻标准化厂房和闲置厂房,全力推进新“十个十”项目建设,以项目优结构、蓄后劲、促跨越。加大项目的储备、立项、申报和实施力度,力争全年争取上级资金突破10亿元。全力以赴抓好中储粮大豆仓储加工、华辕煤业等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强力推进白象集团营养食品、郑煤集团新郑洗煤厂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切实加大弘坤电器公司高压电器生产、2×30万千瓦热电联产等项目的运作力度,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家工业企业、协调百项重点工程、新招百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工作机制,健全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完善经济运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建设率和建成投产率。

  坚定不移兴园区,育强板块经济。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板块”的发展布局,按照“五统一、一加强”的要求,修编完善三大板块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力推进板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建设投资公司的作用,多渠道筹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加大项目统筹协调力度,促使新上项目向板块集中,提升产业聚集度。立足打造“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临空经济板块,依托航空港建设,以新港产业集聚区和中原食品工业园为主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努力使之成为我市最具潜力、最有活力、最具代表性的发展区域。立足打造“服务省会、承接转移、融合发展”的临郑经济板块,依托大郑州建设,以纺织服装产业园为主导,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业及三产服务业,三年内达到年生产纺织服装2000万件(套),年实现工业产值60亿元的目标。立足打造“链条完善、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临煤经济板块,依托矿区建设,以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主导,发挥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洗煤、煤炭精深加工产业,争创全省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鼓励和引导相关乡镇围绕服务板块建设,发展产业功能区。

  坚定不移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以扩大投资和促进产业转型为目标,坚持内外资并举、农工商并重,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招商选资工作,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注重专业招商,坚持领导带头、大员上阵,组建小分队,设立招商处,继续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人员、定企业”的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实效。实施节会招商,认真做好第五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要节会的项目洽谈工作,扩大招商成果。突出产业招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开展补链招商,推动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和配套项目招商转变。坚持企业招商,依托企业现有资源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推进全民招商,发挥5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基金的作用,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全民招商热情。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全年力争实现外贸出口2250万美元。

  坚定不移调结构,力促产业提升。按照“布局上趋于集中、生产上注重配套、链条上力求完整”的思路,制订产业振兴规划,完善扶持政策,科学配置资源,优化要素聚集,提升产业层次。围绕改造提升食品、医药、烟草、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应用新技术、实施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围绕培育壮大煤电、煤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策划和运作一批上下游关联产业和项目,拉长产业链,延伸产品链,完善供应链,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化。围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瞄准科技前沿,坚持内引外联,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新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

  坚定不移抓扶持,培育企业集群。深入实施十大规模企业扩张增效工程,大力扶持河南中烟新郑卷烟厂发展,积极引导宏业纺织、郑州一棉、加加酱业、天津药业、王行庄煤矿、瑞泰科技、鸽瑞复合材料等重点企业增投入、扩规模、优结构,力争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6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达到13家。深化拓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用好3000万元工业专项调节基金、1000万元园区发展专项基金,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超5000万元企业20家。加大对好想你公司、雏鹰公司等上市后备企业的扶持,力争培育更多的上市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作用,完善银企互动平台,促进银企项目对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工业经济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为平台,定期组织素质拓展活动,不断增强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能力。认真落实全民创业意见,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扩总量、提质量。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76亿元。

  (三)坚持发挥优势、培育特色,着力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

  坚持投资拉动与消费带动并重,更加注重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目标,科学编制三产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依托毗邻大郑州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郑州市大型专业市场拆迁转移,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州钢材市场、郑州国际石材工业园等大型批发市场,着力把我市打造成为服务郑州、辐射中原的商贸批发基地。依托国际航空港优势,发挥中铁物流、鑫龙物流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综合运输、期货交易等,主动融入大郑州航空物流中心。依托高校聚集优势,大力引进知名商业企业和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经营实体,加快丹尼斯新郑店建设,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快发展乡镇商贸服务业,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服务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研发、营销、信息等增值外包业务。围绕服务城镇化,积极引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法律咨询、通讯服务等产业,加快培育和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进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区物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发展。围绕服务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农资超市”建设,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等农村服务业。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科学制订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开发计划,有序引导,加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面提升开发能力和档次。积极培育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消费需求。延伸房地产业发展链条,鼓励房地产企业配套发展商贸、酒店、餐饮服务业,建设一批复合型社区。加快居易国际城、阳光港湾社区等在建房地产项目建设,推进正商红河谷、兴龙湾住宅小区等尚未开工房地产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新开工房地产面积50万平方米、竣工46万平方米。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

  (四)坚持产业主导、富裕农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结构调整,做优现代农业。围绕“三园三区三带”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重点培育粮油、大枣、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优质奶牛、优质生猪、优质家禽基地建设,打响农业特色品牌。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6个。落实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继续加大对正龙公司、雏鹰公司、好想你公司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引导各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支柱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扶持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搞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推广农机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注重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村。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完成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以“五通五有五确保”为标准,结合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外地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经验,通过迁村并点、压煤村庄搬迁等方式,加快推进草场沟、常刘、能庄、高千庄等十大城乡新型社区及新农村建设工程。对史垌、青岗庙等6个贫困村分批进行迁村并点,选择万家、石固堆等7个偏远村进行扶持,推进各村均衡发展。按照“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加快推进岗周、小杨庄等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建设,今明两年完成移民安置任务。对S102铁路立交桥、秦楼桥等4座危桥进行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综合配套升级改造农用机井2000眼,完成青岗庙水库、唐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五个万亩示范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乡镇垃圾中转站和村垃圾收集点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认真落实护道路、护林木、护井渠、护村庄、护电力设施的“五护员”制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水平。

  推进创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整合各高校和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根据用工单位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大力实施“十万农民创业致富计划”,加大对农民创业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搞好创业指导培训,引导他们创业发展,增收致富。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变宅基地为建设用地、变集体用地为国有土地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置换股权,以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置换货币等,妥善解决农民的务工经商问题。

  (五)坚持整合资源、塑造品牌,着力建设文化强市

  按照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弘扬黄帝文化,打造旅游品牌。精心策划举办好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第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协助做好电影《轩辕大帝》的拍摄工作,不断增强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全力做好具茨山岩画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继续举办好各类高水平的学术研讨活动,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启动黄帝故里二期扩建工程,完善具茨山、欧阳修陵园、白居易故里等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郑韩故城城市景观带,力争黄帝故里、具茨山景区分别创建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意公司,加强对城市形象、旅游产品的整体策划和宣传营销,打响“黄帝故里?河南新郑”品牌。发挥好黄帝故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黄帝故里建设基金会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积极运作高档宾馆酒店,加快国基庄园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广告会展等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引进一批优势项目,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文艺创作,培育文艺精品。切实抓好文化设施建设,深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办好“周末大家乐”、“市民文化大讲堂”,认真做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深入开展“百场演出送农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强化文化市场监管,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发展科教事业,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投向自主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院地联合、校企联姻,组织百名企业家进校园、邀请百名教授进企业“双百”活动,建设产学研结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力争新增郑州市级以上技术中心3家,研发新产品48项、转化科技成果25项、申请专利3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突破5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全扶贫助学体系,保障困难家庭学生有学上;迁建新郑一中,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进度,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段教育成果,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发展,着力推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

  (六)坚持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着力建设和谐文明社会

  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感受更多公平正义,体验更多和谐幸福。

  突出民生改善,完善社会保障促和谐。继续加强公共财政建设,重视发展税源经济,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支出结构,新增财力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充分就业乡镇”、“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和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121个村卫生所建设任务,更新120急救指挥系统,启动妇幼保健院迁建和龙湖镇示范卫生院建设工程,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优抚对象待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扶助活动;加强社会福利中心和敬老院建设,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

  突出依法治市,维护社会稳定促和谐。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营造“全民学法用法、共建法治新郑”的浓厚氛围;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着力完善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坚持重大决策事项信访评估制度,建立以领导干部下访、群众家访、定点接访为重点的民意征集机制,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完善防控体系,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始终保持严打斗争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健全完善公共应急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突出协调联动,繁荣社会事业促和谐。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和谐诚信、进取创新、开放包容”的时代民风,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加强国防、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和军民共建工作。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新《统计法》,夯实统计基础工作,提高专业、专项调查水平,全力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工商联、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和发展老龄与残疾人事业,支持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切实抓好物价、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地震、地方志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突出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和谐。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推广节能型燃气、节能型公交、节能型照明和节地、节材、节水新技术,全面落实结构减排、治理减排和监管减排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切实加强对大气、噪声等污染的治理,搞好双洎河、黄水河综合整治,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中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水资源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强化项目用地管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标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抢抓全省开展千村土地整治项目(试点)的机遇,加强土地开发复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和违法用地整治力度,拓展用地空间;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优先保障园区和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加快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造林绿化工作,强化古树名木、林地林木和自然地貌的保护与管理,努力构筑“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全年新增造林2.15万亩,创建林业生态乡镇2个、林业生态村14个,创建全省林业生态县(市)。

      三、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为圆满完成2010年各项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创新之风、实干之风、廉洁之风”的要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打造奋发有为、勤政务实、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政府。

  立足科学施政,切实增强政府创新力。强化政府全体人员对政治、法律、经济和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创新实践。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法规的分析研究,把握走势,认真谋划,科学应对,努力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营造有利的微观环境。注重调查研究,勤于综合分析,对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板块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发展瓶颈等重大问题,强化理性思考和深层研究,准确把握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立足依法行政,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自觉把政府工作置于市委的领导之下,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只要是市委决议的事、人大议定的事、政协提议的事、群众关心的事,都认真对待、抓紧抓好。自觉把政府决策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对土地出让、资产处置、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项,坚决做到集体决策、阳光透明,对历史遗留问题依法解决、公开运作,确保政府工作经得起法律和法规的检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优化执法服务,让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管有效。

  立足为民执政,切实增强政府向心力。始终把服务人民贯穿于履行政府职责的全过程,多举利民之策、多办为民之事、多解困民之忧,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牢固树立“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理念,以“零距离服务、零缺陷办事、零投诉审批”为目标,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市、镇两级行政服务网络,推行项目代办制,让企业腾出更多的精力搞经营、谋发展。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强化环境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影响投资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立足务实理政,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制,强化工作的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建立以实际工作量为标准和依据的量化考核机制,让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奖惩手段,确保政令畅通,推动工作落实。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大力实施“政府提速”工程,精简会议、压缩文件、减少应酬,全力以赴抓落实、促跨越。建立和完善以德才素质为基础、工作实绩为核心、量化考核为手段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努力营造思改革、谋发展、干事业的浓厚氛围。

  立足廉洁从政,切实增强政府凝聚力。深化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审计监察力度,做到政府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认真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现代新城,既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创新创业,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努力开创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谱写新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10年1月20日


             

                    

附:名词注释

 

  “4050”人员: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

  偿债准备金:指各级政府为及时偿还到期债务,避免还债扣款冲击地方预算正常运行,按当年到期政府债务的一定比例在预算中安排的专项资金,是地方政府防范财政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五统一、一加强”:“五统一”即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对外招商、统一项目协调、统一管理模式;“一加强”即加强组织领导。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第三方物流: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总部经济: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组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五通五有五确保”:“五通”即村村通柏油路和公交车,村村通洁净卫生的自来水,村村通节能型燃气,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电话或宽带网;“五有”即有“双强”(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有致富龙头企业或项目,有文化娱乐和骨灰堂等公共设施,有连锁超市和卫生服务等便民项目,有规范化的村务管理制度;“五确保”即确保户户增收致富有门路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确保农民人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青少年人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确保困难群体人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农村秩序和谐稳定。

  “三园三区三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三园”即以郑州为中心区,在近郊圈的龙湖、孟庄、郭店北部,以花卉、林、果为主,发展休闲、体验型农业,建成“城市休闲度假园”;在中郊圈的新村、和庄、薛店、城关、郭店南部,以畜牧养殖、大枣、莲藕为重点,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循环经营,发展生态服务型都市农业,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园”;在远郊圈的西南部乡镇,以名、优、特、稀农产品为主,利用现代高科技,发展产品型农业,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园”。“三区”即以油料为主的东部沙区;以粮、菜、牧为主的中部平原水肥区;以果、林、牧为主的西部浅山丘陵区。“三带”即沿京珠高速公路两侧的红枣、蔬菜绿色食品带,沿107国道两侧的名特优杂果带,沿郑新路两侧(五里口以北)的花卉苗木带。

  五个万亩示范工程:指今年我市确定实施的城关乡万亩高产田节水灌溉示范区、龙王乡万亩中产田机井升级改造示范区、八千乡万亩低产田机井综合配套示范区、龙湖镇和孟庄镇万亩林果节水灌溉示范区、具茨山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工程。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