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99136/2016-00019
  • 新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2016-01-26
  • 2016-01-26
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牢牢把握“抓改革创新、强投资开放、促结构转型、求民生改善”的总要求,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三化协调,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亿元,同比增长10.4%,较年初目标高1.9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亿元,增长28.4%,较年初目标高13.4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284.7亿元,同比增长9.8%,基本完成年初10%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2亿元,同比增长20.6%,较年初目标高4.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9.2亿元,增长19.2%,较年初目标高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7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58元,增长9.5%。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在全省108个县市蝉联第1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分别晋升至第45位和57位。

坚持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开创新局面。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契机,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民生优先、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2%。新修、改造中华路北延、新老G107连接线、薛店北环路等25条道路159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6公里。完成生态廊道65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华南城污水处理厂等建成投用,全市污水处理厂达到6座,基本实现市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新开工新型社区6个,建成安置房9110套、120万平方米,回迁群众1.1万人。中心城区功能更加完善,相继完成了繁荣街东延等4条市区断头路以及人民路西延、郑韩路改造等拓宽改造工程,故里商城北侧停车场等3个城区公共停车场投入使用,市区通行能力显著提升,新建万福路等6条道路,轩辕湖公园等游园广场建成,商会大厦、华祥商厦等11个大型商业和总部经济项目加速推进。龙湖教育园区发展迅猛,地铁二号线南延、龙湖湿地公园、双湖大道人防及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成功举办中国镇级市发展模式研讨高峰论坛。

坚持集约集聚,产业体系构建实现新突破。农业经济持续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5万吨;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600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68家,形成了中国红枣综合产业园、优质大樱桃基地等特色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经济量效齐升。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284.7亿元,增长9.8%,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24家、超5亿元企业达69家;雪花啤酒等一批食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好想你”、“白象”、“枣博士”等获中国驰名商标;遂成药业、中德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引进了国药集团等知名企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118.5亿元,占全市主要工业增加值41.6%。第三产业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42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华南城入驻商户1.2万余家、营业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华商汇、乾龙物流园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快速建设,“新郑商贸”开始流通全国各地;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全年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亿元;在新郑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达13家,成为全省进驻银行最多的县级市。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建设取得新成就。高考成绩连续24年位居郑州县(市)首位,启动新郑二中迁建项目,新修、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以就业促民生,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67期,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岗位7180个,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770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9.85%。市公立综合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完工,人民医院新院区、和庄镇示范卫生院、辛店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大力推进“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06场,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市内主要景区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继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统计、质监、食品药品安全、妇女儿童、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实现新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所有商事业务和便民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进一步理清了政府职责边界,政府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科技型企业突破60家,郑州市级各类工程研究(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出台了系列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扶持政策,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创业综合体一期投入运营,连续22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年新招项目35个,到位资金146亿元,增长17.7%,实际利用外资18370万美元,争取到上三级资金12.5亿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国内经济仍处在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强,我市项目履约率有所降低,在建项目进度有所放缓,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有所减退。二是周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市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三是资源和环境制约更加突出,土地资源对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强,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内生性社会矛盾进入易发期,对我市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全市上下必须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开创新郑发展新局面。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郑州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重点突出“大开放、大创新、大建设、大管理”发展主线,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着力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力争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努力打造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临空经济强市。

综合分析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经过认真测算,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完成郑州市下达目标。

三、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项目建设,蓄积发展后劲

优化投资环境,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一是加强项目谋划,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的对接论证、充实和完善,拉动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坚持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认真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土委会、规委会和企业服务联席会议等制度,着力解决项目推进难题,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浓厚氛围。突出抓好2016年160项当年计划投资470亿元市本级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全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扎实开展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力争全年批回用地指标600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四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机制,力争全年融资50亿元。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城乡居民同等统筹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和全覆盖,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和智慧城市建设,完成新型城镇化试点任务。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做好轩辕路西延、文化路北延等道路打通工程。实施郑新快速通道城区段、新村大道两侧区域开发,开工建设崇文路等道路工程,建成少典路东延、创业路景观大桥等9条道路桥梁工程,加快推进黄水河公园、南水北调滨河公园景观工程,加快推进新尚商业综合体、港中旅旅游度假综合体、华祥大厦等产业项目,启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鸿福路中小学等项目,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商务新城。推进龙湖新城建设。启动双湖大道西延、祥安路西延等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地铁二号线南延、大学路南延等工程,扎实推进龙湖湿地公园等游园项目,开建创客文化园和农民创业园,着力打造中原创客之城。精心打造“两市镇”。薛店新市镇加快与航空港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启动莲花路东延,完成北环路、华山路、龙岗路等市政道路工程,突出抓好红枣、医疗、啤酒等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临空经济强镇。辛店新市镇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开工建设姬水路东延、具茨山路西延等基础设施,启动中原绿色建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新市镇。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新开工新型社区5个,加快推进续建新型社区48个,建成安置房336万平方米,确保2014年前征迁群众全部安置到位。

(三)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潜力

坚持龙头带动、项目聚集、园区承载、质效提升,着力建设以食品、医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都市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枣业、啤酒、肉制品、乳制品、粮油制品等优势食品产业,做强好想你、雏鹰农牧、达利食品、恒喜龙、雪花啤酒、光明乳业等重点食品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加快规模扩张,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遂成药业、中德医疗、瑞孚医疗等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推进华南城、华商汇、乾龙物流园、中原不锈钢物流园、圣戈班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建设,打造在中部地区有影响力、有辐射力、有资源整合力的商贸物流基地;鼓励华南城、华商汇等物流企业开发电商平台,积极打造OTO全渠道经营模式和线上线下开放平台;发挥中原智谷产业园、IBM智慧产业芯城的创新引领和创新优势,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启动黄帝故里景区扩建二期、郑韩故城遗址公园二期、白居易文化公园二期及博物馆新馆建设,建成接旨胡同历史文化商业街、嫘祖城市商业广场,加快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改造开发和白居易文化园建设,打造知名景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特色果蔬、现代畜牧、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以北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高标准良田优种示范区和红枣综合产业园区等“三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依托好想你、雏鹰农牧、白象、君源蔬菜等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升级发展。加快推进万开现代农业示范园、力上农业示范园等项目,着力打造集种植、加工、贸易、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发展活力

深化“五单一网”制度改革,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最大程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行宅基地退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机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加速农村资源资本化。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实做强融资平台,不断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加快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成立新郑市创业投资基金,构建产学研政媒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强化项目设计,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提高落地率和履约率,力争全年签约项目不低于30个,合同金额不低于300亿元。

(五)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新郑

加快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域河流景观化、生态化,创建生态城市及“海绵城市”试点县(市)。加快辛店森林山地生态区、双洎河与黄水河流域生态区、十七里河与十八里河生态区、大枣果林生态区、东部平原生态区5个生态功能区建设。做好双洎河等河道生态修复,启动南水北调调蓄水库建设,加快推进轩辕湖、黄水河、暖泉河、南水北调干渠等重点区域综合景观打造。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郑段)生态带建设,拓宽林业生态廊道,全年新造林2.3万亩。加快华南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新港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9万吨/日,确保城镇污水应收尽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强化垃圾运输途中监管,建成投用第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餐厨垃圾处理场。

(六)加大民生投入,建设幸福新郑

重点实施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提升“五大民生工程”,使全市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健全就业创业机制,实现城乡群众就业创业同等化,大力实施“双免”工程,加快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开建新郑二中迁建项目,做好全市14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加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全面建成市级公立综合医院,启动市级公立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居民大病保险,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推进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制度互联互通,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完成10个村扶贫搬迁。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基本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市民人文素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定,坚决遏制和杜绝重特大事故,为转型跨越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