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99419/2021-00186
  • 新郑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 专项规划
  • 2021-12-02
  • 2021-12-02
新郑市农委“十三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工作重点,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统揽,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全面实现我市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四化同步”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实现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新跨越。

二、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新郑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地理位置上毗邻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临煤临空临郑等突出特点,及省市相关业务部门有力支持,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之一,特别是农业发展方面优势更加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将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是更新农业发展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变得誉为重要和迫切。“十三五”期间,我市西南梨河、观音寺、城关等乡镇,主抓高标准良田优种示范区建设。北部新村、郭店、薛店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建设。孟庄、薛店积极建设红枣综合产业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原有宅基地进行复耕改造,煤矿安置搬迁后空出的土地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引导土地快速健康有序流转,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三、主要目标

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产,“十三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8%以上,2020年预计到达25060元。

1、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企业布局合理,园区产值明显提升。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初步形成在我省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辐射带动作用,科技水平先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性园区。“十三五”期间,北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4.2万亩;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土地流转6.6万亩;红枣综合产业园流转土地2.6万亩。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废料循环利用。

 2、粮油生产: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提高高标准粮田覆盖率,2020年,全市粮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8万亩,平均亩产由340公斤提高到355公斤,总产量达到27.7万吨以上。全市油料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由243公斤提高到2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吨。

3、特色产业:蔬菜产业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稳步发展,主要以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和经济效益为目标,2020年全市播种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达到47万吨,总产值达到5.7亿元;水果产业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增加樱桃、核桃、葡萄等小杂果面积,以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和经济效益为目标,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达到10.5万吨,总产值达到3.2亿元;结合城郊发展,逐年提高花卉生产面积,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单位面积效益。2020年花卉苗木面积2万亩,总产值达到2亿元。

4、扶贫开发工作:“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15986.6万元,扶贫搬迁计划投资6741万元,安置1498户,完成 12800人的脱贫;整村推进计划投资1680万元;雨露计划投入资金240万元;科技产业项目计划投资405万元;后续产业计划投资2370.6万元,区域经济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

5、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十三五”期间,继续致力于改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市实际,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项目区域涉及辛店和孟庄两个乡镇。计划总投资59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714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166万元、郑州市财政资金320万元、新郑配套财政资金744万元。

6、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以上,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左右。玉米机收率达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全程机械化率80%。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由2014年的90.11万千瓦增加到100万千瓦以上,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具配套比达到1:3。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由2014年3.9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9亿元左右,利润总额由2014年1.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亿元左右。

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夯实农村改革发展基石。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达到2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50%左右,农业基本实现规模经营。“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新建设发展合作社200家,使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600家。

8、新型城镇化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48个,计划拆迁37905户,计划回迁36709户,计划建设安置房31782套。计划建设美丽乡村6个:观音寺镇沂水寨村、辛店镇北靳楼村、辛店镇人和寨村、新村镇裴李岗村、城关乡东郭寺村、龙湖镇泰山村。

9、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秉承“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和“突出重点、全面带动”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全市农产品消费安全。“十三五”期间,继续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持续保障市民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好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市区各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建立农药残留检测室,对市区内农产品质量检测做到全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0、提高农业新科技覆盖面水平,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深化推广农业“十项主推技术”,稳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水平。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达93%;小麦高产优质前氮后移技术推广达70%;粮食作物种肥异位同播技术推广率达60%;农作物优质、专用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率达80%;玉米、红薯、花生合理增密技术推广率达90%;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率达80%;玉米乳线消失收获技术推广率达98%;作物化控技术推广率达95%;抗逆应变栽培技术推广率达95%;深耕与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率达99%。五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共服务我市270个行政村,11.33万户农户,62.1万亩耕地。“十三五”期间计划在全市选聘技术指导员240人次,遴选科技示范户2600户,带动一般农户5万户。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培训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0000人。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十三五”期间,培育3-5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效育种新机制,打造2-3家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若干专而精的、有成长潜力的种子企业,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强化储备种子救灾能力,显著提高我市农作物品种的供应能力和保障水平,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需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确保全市粮食增产和供种安全。

四、措施与对策

(一)坚持多予少取方针,落实支农富民政策

“十三五”期间,要认真贯彻各项农业法规,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政策,把政策优惠转化为农民看得见、算得清得实惠。“十三五”期间,要加大减负力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稳步下降,真正落实惠农补贴,进一步健全农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管理与运行监督,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1、发挥优势,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三大园区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效益带动、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农业品牌的市场带动,使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区域比较优势更加突出。

2、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要以雏鹰农牧、好想你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着重发展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坚持以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3、加快土地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土地确权工作,构建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社及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蔬菜、畜牧、水果等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适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

1、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在全市建成完善5个农业区域服务中心站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农业信息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种子质量监管中心、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把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加大新良种、新良法实施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提高我市粮油、蔬菜、水果、畜禽良种覆盖率。

3、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继续普及推广农作物精细播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专用肥应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蔬菜推广节水灌溉、设施栽培和反季节栽培技术等技术。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收集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强化农业“12316”热线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农业咨询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为农民群众提供产前决策咨询、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信息引导等全程服务。

(四)加强农业执法力度,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进程

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大《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品种类型,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限用、禁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禁用农牧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

2、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认证步伐。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扩大认证覆盖面,做好绿色、无公害农牧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申报以及认证后管理工作,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五)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协会作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各方面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变被动应付转移为主动服务转移,逐渐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