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99419/2015-00026
  • 新郑市农委
  • 综合,工作,工作信息
  • 2015-12-28
  • 2015-12-28
新郑市农委2015年工作总结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都市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1、加快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将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和红枣综合产业园区作为打造全市农业品牌的关键,紧盯不放,加大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效。加大招商力度,新招3家“三力”型企业,并对已入住示范区企业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4.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42.6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新增设施农业1000亩;全市完成瓜类(西瓜、甜瓜)播种总面积0.88万亩,总产达2.4万吨。新发展葡萄、樱桃面积1000亩,果树面积达到6.1万亩(不含大枣面积),总产量达到5.9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2015年我市花卉、苗木面积达到0.65万亩,年产各类花卉3285万株、盆、枝,产值达5865万元;食用菌生产与上年持平,主要有:金针菇、香菇、平菇、双胞菇、鸡腿菇、银耳等,全年总产量8101吨,总产值6460万元。大力开展可追溯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组织完成了22个项目的申报工作,其中郑州市共批复新郑市君源公司、河南侬乐乐有限公司、郑州市国信公司、河南壹品椿公司、新郑市天帮合作社、新郑市圣丰合作社、郑州后稷公司、河南省翠谷公司、新郑市亚辉水产9家项目单位,共涉及财政资金926.01万元,目前经过前期的工作,正在与代理公司接洽,准备项目招标的有关事宜。

3、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开展农村沼气技术培训,推广沼肥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土壤墒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耕地质量监测等工作,加快推进我市农田资源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0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37万亩,圆满完成全年责任目标。

4、加快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集成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增产潜力,重点推广普及了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节水灌溉、种子包衣、适期播种、宽幅播种、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同时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在综合分析土壤、水源、气候等各项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提出培育冬前壮苗、加强早春管理、开展“一喷三防”等具体栽培管理措施,指导农民科学应变管理。

5、稳定粮食生产、实现产量十三连增。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2015年我市粮食总面积79.7万亩,总产达到28.44万吨,比去年27.31万吨,增产1.12万吨,增长4%,其中夏粮面积40.06万亩,单产359.68公斤,较上年增17.1公斤,增5%,总产14.41万吨,较上年增加0.5万吨,增幅3.6%,实现夏粮“十一”连增。秋粮种植面积36.04万亩,较上年的36.20万亩少0.16万亩,平均单产353.89公斤,较上年的337.07公斤增产16.82公斤;总产14.03万吨,较上年增产0.62万吨,增幅4.6%。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6.04万亩,平均亩产362.2公斤,比上年的343.3公斤增加18.9公斤,增产5.51%。

2015年完成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部级2个,自建1个,完成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部级2个,完成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小麦、玉米各8个,高产攻关田小麦4个、玉米5个,开展小麦宽幅播种对比试验1个,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田2个,有效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高产创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普及了科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6、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推进郑州市蔬菜集约化育苗和新郑市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区试站建设项目。承担小麦新品种试验 76个,面积100亩。组织召开观摩会10期,参加人员1000人次。玉米机收玉米新品种展示180亩。强化种子质量监管,检测辖区内种子企业2家、种子门店98户,玉米抽样124份,小麦抽样43份全部送郑州市种子管理站检测检验,同时在新郑市憨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安排小麦种植鉴定田50亩,种植小麦品种43个。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全年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监管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已落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控分指挥中心选址,已确定指挥中心地址(新办公地址),正积极申请政府建设资金,目前追溯网点的设备仪器正在配备,待追溯体系建成后,可实现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可查询,企业农产品可自检、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全覆盖。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00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35个。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测监管。加强原(杂)粮干菜(果)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监督工作,《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原(杂)粮干菜(果)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新政[2015]14号)文件已出台。全年共检测蔬菜样品28536个,蔬菜农药残留总合格率为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加强农业执法工作。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加强源头治理、大要案查处和农资监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出动宣传车20台次,宣传人员100人次,接受群众咨询3800人次,印发宣传资料9000份,组织农资经营企业展销农资产品达0.6万公斤,销售金额达2.3万余元。抽检玉米种子样品 85份,检测结果全部合格。责令整改17家,立案3起,结案3起。通过专项行动有效地整顿和规范了全市农资市场秩序,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按照省、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一是成立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印发《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新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二是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村改革工作动员会,对2015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行了广泛动员和全面安排部署;三是制订印发了《新郑市2015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四是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测绘技术单位招标的咨询、调研、考察学习等工作。

目前,在观音寺镇、新村镇全镇域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成立了新郑市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对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市、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明确农村产权交易流程和规则,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主启动了农村产权交易工作。另一方面制订实施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规则。明确农村产权交易流程,先期进行权属没有争议的家庭承包耕地的经营权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经营权的流转交易;新增农村土地流转4600亩,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达16.2万亩,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2.6%以上,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3、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认真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全市开展涉农乱收费乱摊派清理整治活动。农民负担卡入户率达到98%以上。指导乡镇、街道办、管委会做好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审计村级财务账目248个村,审计村级集体金额1870多万元。

4、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家庭农场35家,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40%、116%以上。联合财政、发改、工商、水利、林业等部门建立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郑州市、新郑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培育郑州市示范家庭农场3家,培育新郑市级家庭农场5家。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46元,同比增长10.62%,预计在郑州市县(市)中排名第一,农村经济形势全面向好。

5、培育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集群。一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的现代化企业。目前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2家,其中郑州市级以上40家,省级以上9家,国家级3家。今年新培育4家新郑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发展,将其中的6家企业推荐申报成为2014年郑州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二是积极帮助我市农业企业开拓境(国)外市场,搞好出口创汇工作。今年新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企业1家。预计全年完成直接和间接农产品出口22000吨,出口产品涉及生猪、蔬菜、红枣制品等,完成出口创汇额25000万元,同比增长13%。

6、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结合我市农业产业特色与优势,重点围绕红枣、莲藕、大樱桃三大特色产业,按照看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的一体化发展原则,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今年在建或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2个,农家乐接待点10个。圆满完成2014年郑州市休闲农业建设项目(梅久休闲农业示范园项目)的验收。成功申报2015年郑州市都市休闲农业庄园建设项目并且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招投标已进行了公示。重点指导高发都市农业生态园、金城国际生态园、大地果家庭农场、厚德核桃产业园、龙泉湿地公园等一批休闲观光业园区,通过2-3年的建设,争取达到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一流、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功能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接待水平规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园区。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1、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坚持“人财、人地挂钩”,争取上级财政、土地支持。加快推进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拆迁和安置工作。2015年以来,新市镇及一般乡镇涉及拆迁村庄27个,3325户,12968人,93.1万平方米。其中:新市镇规划区内涉及拆迁村庄6个,851户,3318人,23.83万平方米;一般乡镇涉及拆迁村庄21个,2474户,9650人,69.27万平方米。

新市镇共启动安置区10个,建设面积99.36万平方米。其中:回迁3454户,55.13万平方米;封顶3064套,40.93万平方米;在建275套,3.3万平方米。一般乡镇共启动安置区23个, 建设面积266.88万平方米。其中:回迁4517户,61.95万平方米;封顶14044套,184.97万平方米;在建1786套,19.96万平方米。

2015年以来,回迁1080户,4212人;建设安置房3346套,42万平方米。

2、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项目。启动特色村的保护、开发,启动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自然生态风貌特色村的保护与开发,启动一批特色村建设美丽乡村试点村项目。高标准推进辛店镇人和寨村、观音寺镇潩水寨村特色文化村建设,让群众看得见风景、留得住乡愁。全年治理43处公路两侧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完成郑州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3、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力做好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做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对全市行政村实地查看进行筛选,上报11个省级达标村、6个省级示范村。按照省级达标村、示范村的标准督促指导各行政村按照标准整改建设。

(五)加快建设基层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1、全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建设。在辛店、梨河区域中心站土建完工的基础上,迅速开展检验检测仪器、办公培训设备及装修装饰的采购工作,使建成站尽快投入使用,发挥效益。和庄中心站、薛店中心站、郭店中心站在年底完成竣工任务。

2、继续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在全市12个乡镇240个农业村遴选480户科技示范户和1个示范基地,围绕小麦、玉米、花生3个主导产业,确定12个主导品种和12项主推技术,制定农技推广计划。区域中心站选派 48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在关键环节、关键农时、突发事件及农民有需求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3、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组织130名农技人员开展2015年“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成立新郑市农委“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专项检查督查领导组,加强关键时节、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督查力度,为今年夏秋两季粮食增产丰收提供有效保障。

4、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拓展现代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扎实有效的开展农民及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完成新郑市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档案整理及验收工作;培训生产经营型农艺工专业50人,专业技能型园艺作物专业50人,圆满完成全年100人的培训任务。

(六)提升农综、扶贫开发效益,打造民富村美新环境

1、继续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继续致力于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设新郑市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辛店镇1万亩)和新郑市2013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梨河镇1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5822.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28.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291.6万元,郑州市财政资金4030.49万元,新郑市需配套资金20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372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郑州市验收,投入使用并发挥工程效益。二是新郑市2013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项目第一批招投标任务已完成新打机井65眼,新建变压器台区26座,埋设喷灌8100亩,新建水泥路40000平方米,完成投资2800万元。三是新郑市2013年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位于八千乡,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33.33公顷,计划总投资 738 万元。(其中亚行贷款455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为15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为30万元,自筹资金98万元。)该项目已全部竣工。

2、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扶贫开发工作各项会议精神,以增加贫困群众纯收入为中心,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精准扶贫。一是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我市制定的扶贫开发新三年计划,重点做好具茨山景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强力推进安置社区工程建设,建立工作台账,紧扣时间节点。目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已全部开工,截至目前,完成具茨山苗家沟等9个贫困村6800人易地扶贫搬迁,建成安置房30万平方米。其中,具茨山社区一期工程,共计1366套搬迁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水电等配套设施施工。社区二期建设用地(占用辛店镇靳沟村村庄用地)拆迁已基本完成,年底前剩余10个村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将全面开工。其余观音寺镇(石固堆)、郭店镇中心社区(岗时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完工,辛店镇乐天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贾咀村)正在建设,预计年底前完成。二是整村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个,投资600万元。2014年贫困山区区域经济项目争取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全部是郑州资金),用于具茨山景区道路建设工程,目前已完工。2015年贫困山区区域经济项目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三是“雨露计划”及郑州市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2015年我市共计划培训1530人,培训专业结合当地产业和群众实际需求,主要有生猪养殖、大樱桃种植技术、烹饪、月嫂、电工、钳工、焊工、汽车驾驶等专业,部分专业(如电工、钳工、焊工、汽车驾驶专业)培训合格后,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该项目已在6个贫困村完成培训1530余人。

(七)全面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认真实施购机补贴工作。全年共下达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75万元(含深松作业补贴资金5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1030万元,省级补贴资金45万元,郑州市级补贴资金450万元,本级补贴资金150万元。全年共落实补贴资金2170.994万元(含2015年以前结余资金),共补贴各类农机具936台套,受益农户达599户,受益合作社 19家。

2、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郑州市级1家,县级5家,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总数达41家。

3、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力度。新入户拖拉机80台、联合收割机184台,检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4138台,出动农机安全宣传车36台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2044份,纠正各类违章32起,未出现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安全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4、进一步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召开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5次,新增根茎收获机105台(套),设施农业机械61台(套);新增根茎作物机械化作业面积2.1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1.6万亩,实施深松整地作业面积10.2万亩;完成教育培训大行动4639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培训新购机农民845人。全面提升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小麦机播率98.1%,小麦机收率99.43%,玉米机播率95%,玉米机收率80%,小麦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9.43%,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4.5%,全年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处置率97.0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6%。

5、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各类农机从业人员1937人(其中:培训新购机人员315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1838人,农机技术人员16人,修理工30人,其他人员53人),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八)发挥新型农民协会作用,全力支持“六大工程”建设

1、大力发展各级农民协会和行业协会,构建服务平台。新型农民协会是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截至目前,新型农民总会会员已从最初的178个增至3116个,其中农民会员占到90%以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团体会员占10%左右。建立乡、镇级分会13个,村级农民协会25个,专业服务队9个,行业分会15个。

2、整合项目,大力开展农民合作创业工程。通过新型农民协会联合农委、教委、科协有关的新型农民培训、成人教育、科普知识等项目的实施,围绕农民身份的转变,帮助农民学会自我定位、如何择业、创业,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目前,共举办培训班129期,累计培训学员9215人次,通过以点带面,培养典型,激起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主动性。

3、依托协会全方位对农民进行帮扶。针对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的现状,引导分会成立农业专业服务队,目前梨河镇分会已成立5个农业服务队,具体是农业技术服务队、农业机械服务队、用工组织服务队、金融助贷服务队、日常生活服务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创业等各方面进行帮扶。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