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99435/2015-00033
  • 新郑市水务局
  • 2011-2015年,工作总结
  • 2015-11-05
  • 2015-11-09
  • 报告
  • 新水〔2015〕64号
新郑市水务局2011-2015年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水务局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民生为本、人水和谐”理念,深入贯彻2011年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始终坚持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安全水利导向,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强力推进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水系、水库除险等重点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呈现出投入加大、步伐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水务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圆满完成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现将近几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共新打及升级机井6685眼,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36.7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63万亩;水库除险加固18座,综合治理河道41.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5平方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5处,共解决了17.3845万人的饮水问题(其中师生1.5448万人)。先后建成项目275项,累计完成投资38.6亿元,其中,争取上三级资金5.06亿元,市本级财政投资27亿元,社会投资6.54亿元。我市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城市、省级文明单位、全省水行政监察执法窗口单位、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先进单位、郑州市水利工作先进县(市)、水政监察先进单位等荣誉,并连续15年夺得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16年夺得郑州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州杯”。同时,组织建设、思想道德、档案管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绩效考核等工作也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

(二)治水理念逐步转变。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利开发建设全过程,积极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向工程水利、安全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借助工程、生态等综合措施着力破解水资源紧缺难题,不断夯实并充分发挥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地位和保障促进作用,开创了新时期治水、管水、节水、用水新局面。

(三)水利规划日趋完善。坚持持续投入、逐步完善、统筹推进、巩固提升的理念,把规划引领、提升品质作为加快生态水系建设的先决条件,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高起点、大手笔制定了农田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水系、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重要水利建设规划,使水利建设有据可依、有序实施。

(四)安全饮水惠及民生。一方面,农村安全饮水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共实施了7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投资8420.44万元,建成单村、联村、乡镇集中水厂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5处,共解决了17.3845万人的饮水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3%。另一方面,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投资5.23亿元,先后建成第一水厂应急供水工程、辛店水厂、薛店镇供水工程、华南城供水管道工程、第二水厂及华南城专项供水工程,解决了30余万城乡居民用水困难问题,初步实现和庄、新村、薛店、郭店、龙湖等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

(五)农业基础不断稳固。按照“立足就近资源,综合开发治理,实现利益共享”的思路,坚持“水田路林村统一规划、旱涝砂碱渍综合治理”的原则,跨乡镇、村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利设施,连片成带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累计投资近7亿元,先后实施了93项机井升级、节水灌溉、小农水及民办公助等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状况显著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通过实施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项目,我市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装备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着力打造了“工程标准化、灌溉节水化、测控自动化、农田园田化”四化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园区,有效地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促进了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六)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投资1.2亿元,对境内18座中小型水库全部除险加固一遍,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投资5670万元,对双洎河、黄水河、七里河等市管河道主要河段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河道41.3公里,其中,黄水河城区段全部治理到位,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防洪保安体系。投资1706.21万元,先后实施了应急水源、打井配套、物资采购、山洪灾害防治等64项防汛抗旱应急项目,保证了大旱之年粮食稳产及人畜饮水,逐步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抗旱应急响应机制。

(七)生态水系成果显著。按照“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投资15亿元,以原有河道洼地、沟渠山林为基础,通过持续提升、改造、延伸、新建,顺河扩水,临水造景,基本建成轩辕湖湿地文化园、轩辕湖公园、黄水河公园等湿地游园,初步实现“水清、河畅、路通、岸绿、灯亮、景美”生态水系建设目标,逐步构建以黄水河为骨架,双洎河、七里河为两翼,暖泉河、莲河为辅助的“一轴、两带、四片区”的城市生态水系布局,基本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贯穿城市中心的生态湿地系统和滨河景观带,着力打造了“生态自然、城水相依、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亲水生态宜居城市。

(八)水保治理快速推进。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45万元,实施了13个小流域水土生态保持治理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5平方公里,年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九)水资源管理持续加强。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不断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完善取水许可,严格凿井审批,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十二五”末,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工业用水重复率75%,城市管网损失率减小到23%。

(十)水事法规不断健全。先后出台《新郑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暂行办法》、《新郑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基金筹措与使用管理办法》、《新郑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暂行办法》、《新郑市创新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细则》、《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新郑市特种行业用水管理意见》等20余项规范性政策文件,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十一)内部管理逐步规范。认真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设立了安全饮水、河道治理等5个建管局,分别由相关班子成员兼任局长,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公示制“五制”,依法依规进行工程建设。强化内控机制,设立质量监督站、总工办、纪检监察室、安全生产科,成立招标投标、质量监督、内部审计等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资金督查、工程稽查、审计检查、纪检监察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保证了工程安全、生产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创新工程推进机制,建立工程推进台帐,形成“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的工程推进倒逼机制;推行重点工程现场观摩评比活动,通过一线查进度、现场看效果,完善了长效评查、奖惩、监理周例会、责任落实、信息报送等“评优评查”机制,达到了重点工程质量、形象、进度三统一。

(十二)行业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健全机构、落实经费、充实人员、完善装备、培训业务等举措,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进水利综合执法,设立河道、水保、渔政等5个执法中队,通过开展不同主体的执法专项行动,以及协同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大了水政监察执法力度,水事违法案件呈逐年递减良好态势,规范了用水秩序,优化了用水环境。

(十三)水管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恢复设立乡镇水利站,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得以健全完善。抢抓省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机遇,年投资490万元实施改革试点项目,通过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途径,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的改革目标。

二、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积极努力,我市水利建设在规模、速度和效益上均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水资源紧缺局面不断加剧。受特殊的水资源条件、水文地质及气候影响,不仅天上水、地表水、过境水有限,而且地下水紧缺且水质较差,存在着水源少、水量小、水质差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市“三化”协调发展进程加快,资源性、结构性、水质性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完善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探索。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仍然滞后。一是部分已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比较严重。二是受近几年严重干旱气候影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导致部分水利设施不能使用。加之市政道路开发建设增多,也使部分水利设施损毁。三是现代化节水灌溉装备、信息管理技术等尚未大面积广泛应用,水利现代化步伐较慢。

(三)水利工程管理亟待加强。主要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点多、面广、分散,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且存在管护资金不到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管护责任难以落实。

(四)河道管护任务艰巨。一方面,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致使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河道,造成河道淤泥、污物等淤积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水面美观及水质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已治理河道水面及岸地景观设施不断增加,河道管护难度成倍加大。

(五)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水利建设仍然依赖自主投资,投资渠道单一,财政压力较大,需尽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层次化的投融资体制。

(六)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繁琐。水利建设项目立项审批、资金下达、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程序多、时间长,影响资金争取、项目申报、施工进度。

(七)工程建设协调难。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单位多、群众广,协调任务重、难度大,群众阻工现象时有发生。加之中央资金投资的工程不含附属物清偿费用,需地方匹配,又增加了协调环节,造成部分工程进度迟缓。

三、下步措施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支撑保障水平,事关长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适应水利工作新常态,打造水利建设新格局。为此,下一步:

(一)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紧紧围绕“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始终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本治标兼顾基本原则,统筹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发展需求,认真编制完善全市水利“十三五”规划,科学确定规划目标、总体思路和建设重点,并与城市建设、产业调整和农业发展等专项规划搞好衔接,增强水利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性。要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充分挖掘城域、镇域水资源调配潜力,不断提高全市水资源调控和供水保障水平。

(二)持续加大基础投入,全力保障重点水利工程效益发挥。以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引力度,全面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政策,确保水利投入总量和增幅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要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及民营企业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确保水利建设需要。

(三)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努力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全过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按照上游突出涵养水源、中游实行库河调蓄、下游建设生态湿地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区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加快实施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强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维系水源涵养和水生态安全。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控水功能区的排污总量,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使用,严禁企业将污水直排地下。要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打造亲水景观结合起来,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更好地体现人、水、城和谐发展。

(四)坚持建设管理并重,继续深化水利管理机制改革。充分把握省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机遇,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确管理主体,界定管理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在确权发证、权责明晰基础上,逐步探索试行小型水利工程代建制、租赁制、承包制等方式,稳妥引导经营性水利逐步走上市场,逐步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的改革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基层水利管理服务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巩固乡镇水利站改革成果,规范发展各类民间用水合作组织和防汛抗旱专业服务机构,切实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依法治水措施,加快推进水利事业持续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事法规和市情水情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城乡群众的节水、惜水观念和水利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不断完善取水许可审批,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发展,逐步建立起以总量控制、效率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分配制度,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从强化队伍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入手,着力抓好水政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四级联动、五位一体”的水政监察执法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加强水利综合执法建设,建立水利与环保、住建、公安、国土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联络机制,深入开展非法排污、河道采砂、违规养殖、擅自取水等水利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不断优化用水环境。健全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为维护水利管理秩序,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