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99419/2018-00016
  • 新郑市农委
  • 综合,工作总结
  • 2018-01-03
  • 2018-01-03
新郑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新郑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届六中、七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脱贫攻坚迈上新征程,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村发展环境呈现新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趋于完善,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深化。全面完成了2017年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各项责任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今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一)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

1、粮食总产量完成25.21万吨,高出下达任务的0.21万吨,超目标任务0.84%。其中夏粮总产13.41万吨,秋粮总产11.8万吨。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万亩,总产量达到45.6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新发展樱桃、葡萄、核桃、桃树面积6000亩,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水果总产量6.2万吨。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20元,同比增长9%,实现了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郑州市县(市)中排名第一。

2、积极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超额完成资金争取任务。全年谋划争取了郑州市第二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区域经济、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项目15个,累计争取上三级项目资金1.62亿元,占目标任务1.2亿元的135%。

(二)有序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

一是顺利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全市14个乡镇、231个行政村、1604个村民组、8.89万户农户、22.3万块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工作,确权登记农村承包地总面积52.42万亩,占应确权土地(47.2万亩)面积的111.06%,其中:确权到户土地47.37万亩,占应确权土地面积的100.36%;登记到村组集体土地5.05万亩,占应确权土地面积的10.7%,完善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8.86万户,占应确权农户的99.6%;打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86万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已基本发放到农户。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数据汇交合库全部完成,成功向国家农业部汇交数据成果。新郑市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位次在郑州市位居首位,郑州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我市先进做法及经验在郑州市各县市(区)进行推广,得到省、郑州市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二是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新培育农民合作社20家,新培育发展郑州市示范农民合作社6家、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395家,社员总数达2.38万户,带动一般农户3.96万户,生产基地达9.7万亩,年购销总额约19.8亿元;合作社培训成员达1.87万人次。新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0家,全市家庭农场累计达46家,被认定为郑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指导全市新增农村土地流转6500亩,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3.8万亩,农村土地流转农户达3.16万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达2.87万份,农业规模经营100亩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达490多家,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逐步提升。

三是加强农民负担与农村财务监管。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11.3万份,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检查3次,检查乡镇、村等单位68个,检查涉农惠农资金7890万元,建立健全农民负担各项机制,全市没有发生涉农恶性案(事)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确保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新郑市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获得省农监办表彰,荣获“省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是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召开市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高规格成立指挥部和办公室,印发《中共新郑市委、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筛选确定试点村25个,赴先进地区学习经验,搞好了调查研究、宣传动员、澄清底子等工作,对25个试点村进行了集体资产调查摸底,有效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三)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稳步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落实中央、省、郑州市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2017年实现脱贫62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0%,安排专项扶贫项目27个,资金4205.3万元。全市3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693户9904名群众实现脱贫,三年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53亿元,2014-2016年实现大部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仅为0.1%。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投资10亿元,具茨山管委会12个贫困村集中搬入辛店镇具茨山社区,目前已建成安置房36栋、50万平方米,签订协议近3100户,入住群众达310户、1100人。突出社会保障帮扶。累计发放低保金、救助金2287.43万元,出资54.82万元,为3262名未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2名未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困难群众办理参保登记及缴费手续。突出教育帮扶脱贫。对学前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并酌情减免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予以资助;对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的最高标准予以资助;对中职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予以资助,2017年累计投入178万元,资助学生1545人。突出健康脱贫。落实“四免一减”举措,建立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免费提供健康体检、随访等服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100%、体检率100%,签约服务覆盖率100%。定期组织医疗队帮扶义诊,二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176次,发放大礼包9000个,价值6万余元,受益群众1万余人次。突出金融扶贫。通过“金种子”互助资金形式,累计向775户贫困群众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428.4万元,存量贷款585笔,2873.9万元,带动贫困人口3102人。突出产业扶贫。成立1200万元产业脱贫基金,筛选产业项目38个,总投资5.5亿元。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每人每月增加工资性收入2000余元。结合具茨山景区独特文旅资源,对具茨山景区进行整体开发,预计可带动2000余人就业、500余人创业。抓好亮堂工程。累计投入167万元(每个贫困村5万元、面上村3万元),以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大力实施贫困户庭院小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极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开展“双联双助”。组织全市60个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市场产销信息,帮助1200名贫困群众走上工作岗位,带动联系村发展特色产业。市直机关56个先进党支部与35个贫困村和2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签订“组织联村助党建”帮扶承诺书,137家实力较强企业和14家大中专院校与35个贫困村签订“企业联村助脱贫”帮扶协议书,签约项目21个,正在考察、规划项目18个,预计投资3.68亿元,已完成投资1.4亿元,全市建立集体经济村级组织50%以上,计划明年实现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

二是全面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完善梅山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组织30余名帮扶责任人深入贫困户核查信息。对全村48户建档立卡户实行专人帮扶,制订各自针对性帮扶方案,因户因人施策,为精准帮扶打下基础。帮助成立大樱桃专业合作社1家、养殖合作社1家,对本村樱桃产业进行策划包装,提升改善樱桃园内生产观光基础设施。以合作社为龙头,以樱桃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举办樱花节和采摘节,吸引游客到村里踏青赏花摄影,采摘品尝鲜果。举办大樱桃种植技术培训4期,葡萄种植技术培训3期,累计培训450余人次。将农经支部作为机关“双联双助”联村助党建的党组织,召集好想你公司、河南正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梅山村确定了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和下一步合作发展方向。和龙湖镇政府多次沟通并上报相关部门,启动重新整修通村乡道项目。申请新打机井2眼,总计井深680米,埋设管道1500米,埋设电缆488米,配套水泵2套,安装智能控制器2个,建设井台2个,充分保障了梅山村生产生活用水。引导开展林下养殖和发展沟域经济,探索培育发展新产业,引导教育群众树立勤劳致富、依法经营的理念,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促使扶贫向纵深领域拓展。

(四)全面开展信息入户工程。

按照2017年省、郑州市对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整市推进示范工作要求,全面开启我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召开全市动员会、成立领导小组、委内部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各乡镇开展全面摸底筛查等工作。抽调6名科级干部、11名中层干部、11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实行责任终身制,分赴全市11个乡镇完成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211个益农社拟建设网点筛选,初步遴选益农信息社村级信息员225人,全部录入益农信息社综合平台运营系统并完成集中培训,为下一步我市益农信息社站点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将信息服务延伸到村,精准到户打下良好基础。

(五)认真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全面做好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提升秸秆禁烧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技防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新建“蓝天卫士”监控平台9个,升级改造7个,共投入使用蓝天卫士摄像头181个,基本实现监控全覆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应急处置,完善政策扶持,落实资金保障。制定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及时上报综合利用情况,争取本级财政专项工作经费240万元,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渠道,落实郑州市级农作物秸秆利用项目168万元奖补和市本级115万元的资金扶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未被上级督导组和国家环境卫星监测到火点,夏秋两季秸秆还田面积4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44%,获2017年度郑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先进单位。

二是深入开展土壤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全市统筹,制定了《新郑市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多次召开各乡镇各部门土壤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启动促进会,对上级部门及时上报各部门工作动态,做好信息整理、乡镇考核等工作。做好水污染防治和河长制工作,根据种植情况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提倡施用有机肥、配方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防止了二次污染。开展河岸两侧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加大我市境内河道内非法网箱养殖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电、毒、炸鱼违法行为,确保我市河道水质质量。积极建议相关乡镇在沿河两岸种植生态林,提高绿化面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0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40万亩,有机肥代替化肥1600亩。推广秸秆腐熟剂面积2000亩,化验土壤120个,处理数据870多个,对比实验2个,圆满完成了今年化肥零增长工作,土壤有机质提升了0.3%。

(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休闲农业、环城都市生态农业

一是积极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及集群。新培育龙头企业6家,培育发展郑州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郑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新郑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重点抓好红枣制品、方便食品、畜禽制品等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工作。积极培育我市的肉鸭、速冻食品、高档专用面粉、蔬菜、饮品、饲料、现代农作物种业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认真抓好河南雪燕制粉产业化集群、香祖食用油产业化集群、鸿源肉鸭产业化集群等3个郑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工作。重点培育发展香祖食用油产业化集群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

二是做好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集群运行监测。指导帮助好想你、白象、雏鹰等企业完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工作。指导帮助香祖油脂、鸿源鸭业、雪燕制粉等3家产业化集群企业完成郑州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运行监测工作。指导帮助全市4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展览(展销)会40场次,落实2016年14家涉农企业贷款贴息项目,落实资金1374.87万元。通过新建、扩建、改建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完成直接和间接农产品出口2.4万吨,完成出口创汇额3.2亿元,同比增长8%。 

三是积极筹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品牌创建大会。今年4月17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及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大会在郑州市召开,我市的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与会代表参观考察活动的主要观摩点,我们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派专人驻企业,督促环境整改,协助完善软件,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受到河南省农业厅的通报表彰。农业部对好想你“龙头企业+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和雏鹰农牧的火腿高端产业研发表示充分肯定。全国政协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陈锡文、时任中农办副主任韩俊等领导,以及越南、南非等国家和北京、湖南、吉林、安徽等40多个政府部门、农业部门、社团组织前来我市调研考察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品牌创建工作,得到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按照示范引领、先导带动、全力招商、借力发展的总体思路,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已招引入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52家,流转土地8.8万亩,完成各项投资近40亿元。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初步建成了以农业公园为主的休闲体验特色农业园区10个;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已建成以盈收合作社供港露地蔬菜为主的特色优种示范园区18个,年产蔬菜20多万吨,苗木花卉30余万株;红枣产业示范区初步建成以木本良红枣博览园为主的特色农业园区,打造出了古枣树保护、生产示范、生态美化于一体的红枣产业生态园区。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促进了我市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多元化发展。已涌现出木本良红枣博览园、君源有机农场、河南省美丽乡村--泰山村等一批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五星级和四星级农业园、特色村。在建和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80家,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6.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区域特色农业为主导、涉农企业为龙头、城乡互动、产城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

五是夯实推进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完成2017年新郑市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全年在北部六镇新发展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等生态农业面积2.1万亩,完成投资2.1亿元。

(七)完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强化源头治理,确保农资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开展“农资打假护春耕”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深入农村、学校、庙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场所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彩页,立案调查劣质农药经营案件,保障农业投入品市场安全平稳运行。强化流通环节农产品检测工作,累计建设追溯点65个。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年监督完成检测指标3.5万个,合格率达99%;开创性地对我市15个基地的农产品开展定量检测,填补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空白。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1套,共计74项,40多万字。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工作,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六家共计17个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两家共计5个产品;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6个,绿色食品54个,有机食品7个,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三品一标”总数达148个,获得认证或认定的农产品年产量达10万吨。我市的认证数量和取得认证的企业质量位居全省首位,得到了省、郑州市的表彰。

(八)全面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科教培训。抓好五个区域中心站建设,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 确定50名农技人员,每人具体负责3-5个行政村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把粮食增产技术和措施送到千家万户,指导服务到田间地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人、2014级中专学历生105人,培训2016级中专学历生38人。通过专家论证,围绕小麦、玉米、花生3个主导产业,确定12个主导品种和12项主推技术,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做好田间学校的管理、农广通推广安装、村级农民技术员选聘和管理等工作,对中储粮油脂(新郑)等企业开展农业微生物安全监管,对企业做到周检查周上报月总结。

二是加强农技推广。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承担国家农业部小麦新品种展示51个,面积100亩,河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玉米新品种展示34个,对照品种1个。完成年度小麦生产情况统计、小麦品种利用情况和小麦种子生产情况调查,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新品种玉米4个、小麦6个。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园艺新品种20多个,积极推广粘虫板杀虫、太阳能杀虫灯物理防虫治虫等6项蔬菜生产新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发出病虫情报14期,媒体宣传5次,召开工作会4次,现场会3次,印发技术资料5.5万份。全市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5%,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0%,及时遏制了病虫害的发展。开展植物检疫,举行多种形式的检疫执法工作培训,培训人数150人次,召开植物检疫培训会议1期,开展检疫宣传,出动宣传车辆30车次,出动人数100人次,检查种子调运60批次,检验合格农作物种子500万公斤。在城关乡建立小麦—大豆一体化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小麦生产中推广规范化播种、前氮后移、灌浆期喷施叶面肥、大豆上推广“全程机械化”新技术,玉米推广“一增四改”技术、玉米粒收技术。联合企业、种植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依托技术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粮食作物试验示范,已完成的试验示范5项,正在实施试验示范4项。发送手机农技服务短信500条次,举办电视讲座6期,编写培训教材3套,编印小麦、大豆、玉米播种、管理等技术明白纸10期,受益农民达2000人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完成推广面积98万亩,对农民集中培训2次,累计培训农民、基层技术人员达3000余人,并发放夏玉米、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施肥指导意见等5000余份。在10个行政村安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栏。建立10个国家级墒情监测点,采集墒情土壤样品440个,处理样品数据980条,撰写农业实用技术等各类信息40余条,农田墒情简报20期,在郑州市新郑市平台发布各类农业信息1900余条(次),有效地指导了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开展。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2600亩,推广秸秆腐熟剂面积2000亩,完成对比实验2个,安排肥料利用率试验1个,减量施肥定位试验2个,化验土壤127个,处理数据890多个。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土壤有机质监测点土样的分析化验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3g/kg。

三是着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打造优质粮油产品的营养升级版。共压减旱地玉米面积3.98万亩,杂粮生产基地面积达1万亩,优质强筋小麦1.78万亩,优质花生6.24万亩。农业种植结构总体呈现“玉米减、小麦优、谷子杂粮增”的态势,推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跨越。

四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按照每亩130.1元补贴标准,共落实247个村,10.1万户,43.8万余亩耕地地力补贴项目资金,共计发放5700余万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42.278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782台套,受益农户389户,受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21家。

五是提高农业信息化及政务服务水平。及时做好新郑市农业信息网、新郑市政府网、郑州市政府政务网等网站的网络维护、编辑发布、信息更新;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搞好农业宣传。全年共发布各类网络农业信息2000余条(次),其中政务类信息1120条(次)、农业咨询类信息900条(次),其他类服务信息50余条,处理领导信箱咨询件6件;录制农业电视节目54期、党报专刊采发农村专版4期。其中我市农业政务信息被新郑市级采纳193条次,被郑州市级及省级共采纳64条次,被省级采纳27条次。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和运行监测工作,全年开展网络安全排查2次,技术测定2次,确保我委网络安全运行。

(九)提高农机化程度

以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重要抓手,以抓“改革创新、服务提升、结构优化、重点突破”为总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程度。小麦机播率达100%,小麦机收率99.7%,玉米机播率97.5%,玉米机收率83.72%,小麦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5.42%,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率93.2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71%。召开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7次,新增玉米收获机51台,免耕播种机61台,秸秆青贮机械8台,秸秆打捆机8台、根茎收获机51台(套);新增根茎作物机械化作业面积2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1.6万亩,实施小麦免耕施肥播种连片百亩以上面积近1万亩,实施深松整地作业6.01万亩;完成教育培训大行动4780人次,培训新购机农民702人。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完成农机报废更新补贴28台,超额完成8台,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个,新增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3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1个、“平安农机” 示范户60户。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的持证率均达到100%,享受购机补贴的自走式动力机械全部纳入牌证管理。

(十)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一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高标准打造,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对辛店镇人和寨村和观音寺镇潩水寨村进行打造,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美丽乡村投资、其他专项资金等约5600多万元。2017年成功申报辛店镇北靳楼村、城关乡东郭寺村、观音寺镇唐户村三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和龙湖镇泰山村美丽乡村项目,拟打造辛店镇北靳楼村旅游景区。

二是开展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按照郑州市下达任务,按照省级达标村、示范村的标准督促指导各行政村按照标准整改建设。每月一次暗访一次明查,通过对各行政村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督查,发现问题当场下发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农村人居环境变化较大。

三是开展新型农村社区整改工作。自2016年10月社区整改工作以来,我市累计投入5.7亿余元用于社区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住房2341套,顺利回迁群众4463户,完成整改任务的社区达19个。各相关社区住房主体工程正有条不紊的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正在逐步完善。

四是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整治工作。经过前期调查摸底,各乡镇以正式文件上报,涉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乡(镇)共有10个,共计147个行政村(含1个独立自然村),73926户。2017年计划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涉及10个乡(镇),共计46个行政村,24732户。推广“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建设梨河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厂,聘请设计公司制定梨河镇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方案,对项目前期做出大量工作。

(十一)深化机关作风和党建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机关绩效考核制度、机关学习制度、信息考核制度等系统性制度,对制度进行全面学习,对科学规范管理机关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在廉政教育上下功夫抓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领导干部自律意识增强,廉洁自律工作得到较好落实。依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一起抓,有效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对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及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三是深入开展党建工作。规范党员学习工作行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党员队伍更加纯洁。通过开展上下联动,人人参与的政风行风评议和建设工作,切实端正了单位政风行风,形成了“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的行业新风,全委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机关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是开展以案促改工作。全市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及时召开党组会,认真学习传达会议精神,制定了《新郑市农委关于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专项工作方案》,充实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对以案促改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

五是切实关心职工生活。完善干部职工职称评定制度,切实解决职工切身利益。完善下乡保障机制,为干部职工下乡开展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提升机关公务灶服务水平,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完善后备干部提拔使用制度,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

六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道德讲堂”和志愿者服务队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和“六文明”活动,积极创建郑州市级精神文明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2017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肯定,但是,由于站位不高,缺乏谋划,仍然存在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认识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机关作风不实、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在新时代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

三、明年工作打算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要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全市农业农村工作。

(一)突出产业带动,打赢脱贫攻坚战。抓牢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依托各地产业发展优势,科学编制全市产业扶贫三年规划,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岗位,为贫困村创造集体收益。强化脱贫帮扶措施落实,调整完善到村到户到人的“N+2”精准扶贫措施。持续做好分包龙湖镇梅山村的帮扶工作。

(二)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全市开展25个行政村(居委会)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开展试点,由点及面展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夯实乡村振兴基石。探索农业经营新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好家庭农场发展壮大,新培育发展家庭农场5家。探索家庭农场发展运行新模式、新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的思路,充分挖掘各村的优势和潜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之路,认真管好用好全市1亿元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探索能发挥本村优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三)积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到2018上半年建成并运营211个益农信息社,基本实现一村一个益农信息社。培训225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村级信息员,覆盖全市每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完善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探索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实现服务延伸到村,信息精准到户。

(四)扎实开展农业污染源治理,营造绿亮净美环境。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和发挥蓝天卫士及我市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网格化管理优势,做到全覆盖、无缝隙监管。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及技术,拓宽综合利用项目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加强我市境内河道非法网箱养殖和拦网治理。

(五)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发展,不断探索休闲农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办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蔬、杂果、杂粮、油料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打造农副产品品牌,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引入智能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形成一批全链条、无分割、高效率的产业新形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优势。深入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功能,积极发展新业态,打造田园综合体,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

(六)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美丽乡村督促力度,积极对接郑州,按照时间节点,确保 2017年新申报美丽乡村项目尽快落地施工。紧扣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社区住房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大人居环境检查力度,搞好宣传,提高各乡镇重视程度。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农产品供应发展提档升级。按照农产品供应“保安全”“创品牌”“做生态”的发展要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农业执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资生产经营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追溯体系,落实产地准出制度及追溯制度,提升农产品供应安全监管科学化高效化水平。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加快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发展,鼓励引导品牌农业生态化发展,切实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效益规模。

(八)加强农业生产,提升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化 “主推技术”,稳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水平。开展“互联网+农业”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利用“新郑市农业信息网”、“新郑农技推广”等农业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之间、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咨询、交流平台,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发展。搞好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做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抓好园艺作物生产的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我市园艺生产的科技水平。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活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完善,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宣传和资金发放工作。

(九)加大农机化推广力度,提升农机服务水平。优化农机购置补贴,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增加高性能、大马力、复合式农机具补贴及供给力度,大力推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粮食烘干、高效植保、节水灌溉以及设施农业等重点产业装备。精心组织好“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的农机化生产,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以上。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规范指导,进一步规范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持续推进传统农机化技术及机具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十)加强机关建设,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履职机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履职素质。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履职行为。继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把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工作全过程。狠抓机关效能建设,认真查找和着力解决制约机关工作效率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目标管理制、岗位责任制、干部绩效考核制、量化考核考评办法,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机关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完善职工福利待遇,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增强职工干事创业的原动力和战斗力。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