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医养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向,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我委认为,您提出的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议十分必要,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倡导,从整个面上来看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也是我委目前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
2019年3月28日由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新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办〔2019〕9号)“有关职责分工”中与新郑市民政局的职责分工进行了再明确,市卫健委主要负责拟订应对全市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承担老年疾病防治、老年人医疗照护、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等老年健康工作;2019年12月25日,根据机构设置、人员变动和老龄工作需要,市政府重新对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2020年5月6日,为了确保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分解到位、工作推动有力,切实落实好医养结合各项工作任务,市卫生健康委成立了以主任任组长,系统工会主席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郑市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做好全市医养结合工作的日常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委卫健委老龄健康科,主任由赵长江同志兼任。
二、主要工作进展
(一)试点先行,倾力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创建活动。为深入实施“健康郑州”战略,科学统筹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及社会各方面资源,更好满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养老需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精神,2020年,新郑市率先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县(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科,设置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四是督导落实《郑州市关于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等级备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深化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准入流程和环境,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健康发展;五是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截至2020年8月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86家,其中设置床位医疗卫生机构27家,所有二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增设老年医疗养护床位60张,安宁疗护(中心)5家,设置安宁疗护床位8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742人(从事老年康复卫生专业人才164余人)。现有医养结合试点单位4家,与郑大五附院成功签约“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管理控制协议”,协调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及郭店镇卫生院成为医养结合单位,共同为老人第一时间提供急救、医疗、住院等一站式服务。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全市132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进基层、入社区,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预约挂号、转诊等签约服务。该模式在全市所有乡镇及社区进展顺利,已签约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5.3万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结合我市市情,不断丰富服务方式、内涵,探索了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养结合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医疗与养老实现无缝对接。一是社区医疗养老模式。即以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为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达到健康养生养老的目的。新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部占地5亩,配备50张养老床位;5名兼职医生、护士,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结合中医传统精髓、以中医治未病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结合中医食疗,为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老年活动室、康复训练室、餐厅、室外活动场所等设施,切实减轻了家庭陪护负担。观音寺中心卫生院,已建成一键式呼叫系统、无障碍设施标准养老房间20间,多功能护理床位50张,配套功能完善的康复训练室、棋牌室、阅览室、淋浴室等,现有主治医师1人,注册护士2人,护理员9人,根据老人健康能力评估结果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服务+中医药保健+康复护理”四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二是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即整合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专业医疗养老机构。华信民生养护中心,设置在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门诊4楼,依托人民医院强大的医疗资源平台,开设床位48张,配备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士2名,护理员7名,为入住自理、半自理及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贴身护理照料,有效提升了入住老人的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市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开放床位100张,设有单间、标准间、室内设有液晶电视、呼叫器,配备医护及后勤人员18名,为入住老人提供分级护理健康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方面。中央、省市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就推进医养结合进行部署,但现阶段我市还缺乏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相关政策机制和具体措施,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目前,我市已将医养结合融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中,逐步完善城乡医保支付政策,积极推动落实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证范围的政策,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2019年《郑州市委开展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安宁疗护床位建设补贴资金采取县(市、区)开展1:1的比例予以拨付每张床位补助9000元。
(二)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方面。“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健、医保等多个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叠,整体联动、统筹协调不够,在城市规划、土地使用、财政投入、医保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会的共同参与。卫健部门是国家卫健委指定的医养结合工作牵头部门,我委及相关部门将按照有关要求和“三定方案”规定的部门职责,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三)加快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一是加强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务人才培训制度,明确培训计划;二是规划健康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职业培训体系;三是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到养老机构内的医疗机构工作;四是探索建立“互联网+老年健康”体系,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效率。推动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体系(四个建设,建设老年人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失能老年人评估照护系统,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建设医养结合机构信息管理及远程诊疗系统)助力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
尊敬的陈国华委员,真诚的感谢您对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我们将按照您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市老年人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