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99267/2018-00057
  • 新郑市统计局
  • 统计
  • 2018-03-08
  • 2018-03-08
浅谈新郑市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随着新郑工业化步伐加快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新郑市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产层次不高等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新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基本分析和SWOT系统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参阅。

一、第三产业概念及作用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

三次产业的命名是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的,在人类历史上农业最早出现,满足人类的温饱需求,所以称为第一产业;工业在工业革命后蓬勃发展,满足人类对物品的需求,称为第二产业;服务业出现的最晚,满足了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称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的总称,主要是由服务性活动组成,因此又称为服务业。我国学术界根据国民经济结构的划分将第三产业定义为:“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二)第三产业分类

1.行业分类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化会组织,国际组织,及农、林、牧、渔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基于生产和消费概念框架对服务业做出的“功能性分类”,其产出作为“中间投入”进入生产过程,是生产活动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具有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特征有关活动进行再分类,确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三)第三产业的作用

 一是第三产业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趋向于专业化,第三产业为其提供各种服务,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第三产业能够扩大就业门路,疏导就业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第三产业是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产业,近年来其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呈现大幅度增加状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使下岗人员和待业人员顺利就业,缓解了就业压为。三是第三产业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不仅与物质产品有关系,而且与各种精神产品具有较大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温饱问题与对物质的需求已经得到解决,这时人们的需求转移到精神需求。第三产业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服务产品如旅游、教育、娱乐等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会经济越发达、人民收入水平越高,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越大。四是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不仅是工业中心,还是交通中心、文化中心、贸易中心,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增强新郑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点,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资金、知识等要素,进一步促进城市功能的发挥。

二、第三产业发展简析

(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

从增加值总量看,2000年仅为21.3亿元,2006年达56.5亿元,2011年达100.4亿元,2016年逼近300亿元,达295.6亿元,再上新台阶。从增加值占GDP比重看,“十五”以来的十六年间,新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波动性上升态势,比重由2000年的28.0%波动上升至2016年的45.4%。从增加值增速看,十六年来,新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了10%以上的较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2.2%;分时期看,“十五”、“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同期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属新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十二五”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增速分别高于同期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1.6个、2.2个百分点,处在由支撑产业向主导产业(第二产业)追赶阶段,初步形成了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

(二)第三产业投资需求不断扩大

2010年,新郑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28.3亿元,比第二产业少10.7亿元。2011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15.3亿元,投资总额超过第二产业15.1亿元。从2011年至2016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六年间投资规模连上几个台阶,2016年达455.1亿元,投资总额持续高于第二产业。从占比看,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46.9%逐步上升至2016年的80.4%。

(三)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持续增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

2010年新郑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583个,占全市法人单位总数的比重为48.3%,截至2016年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达4091个,比2010年增加2508个,占全市法人单位总数的比重提高至69.5%。主要为居民提供精神需求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2010年仅169家,到2016年增加到436家。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达135家,比2013年增加56家。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81家,比2013年增加59家;2016年全市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达122家,比2013年增加62家。

(四)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增强

2016年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共计25.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相对2010年增加了0.4万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增加3.3万人和6.2万人;新郑市法人单位一二三产业2016年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为2.2:53.6:44.2,而2010年则为1.1:67.0:31.9。通过表2中四个年份的对比,可以清晰看出,“十二五”以来,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消化了社会新增就业人员,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从个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看,据2013年经普数据显示(个体库逢3、8经济普查年度维护),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达16.5万人,而第二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7.3万人,第三产业承载劳动力就业能力已超越第二产业,为全市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亮点纷呈

1.商业网点体系不断成熟

随着城北新区的发展和华南城、华商汇等专业市场的建设运营,新郑辖区内商业版图不断扩张,特色商圈逐渐成熟,商贸业从“骨感”走向“丰满”。新郑初步形成以郑州华南城、华商汇、六盛钢材市场等亿元交易市场为龙头,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为骨干,副食店、便民服务店等传统商业为支点的商业网点体系,宝马、起亚、福特、现代、比亚迪、雪佛兰、广本等13个汽车品牌纷纷以4S店形式入驻新郑,汽车作为大额耐消品已进入千家万户。“十二五”以来新郑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个百分点。

2.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

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除“工农中建”外,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郑州银行等银行相继在新郑设立经营机构,截至2016年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经营网点达102个。2010年末,新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总量在郑州五县(市)中分别居第3位、第1位;2013年末存款余额总量跃升至第1位,2013年至2016年保持第一位;近六年来贷款余额总量持续保持第一位;2016年末存款余额总量达618.7亿元,比第二位中牟县多101.5亿元,贷款余额总量达458.2亿元,比第二位中牟县多204.3亿元。“十二五”以来新郑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4%,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1个百分点。

3.基础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

2016年新郑市教育业增加值总量达26.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的9.0% ,“十二五”以来教育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总体实现较快发展。一是十二年免费教育政策扎实落实,自2011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免除高中段学费政策,年均投入4000万元,截至2016年累积投入2.4亿元。二是市、乡、村三级联动助学资助体系和覆盖城乡的15年公平均衡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效资助,每个适龄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从源头上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三是特殊群体得到公平教育机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新郑义务教育阶段普享“同城待遇、同班就读、同步发展”的入学政策,“留守儿童”依托全市31个“留守儿童之家”得到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4.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2016年新郑市卫生业增加值总量达15.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4%,“十二五”以来卫生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总体发展较快。一是医疗卫生硬件条件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1家,开放床位331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80人、在岗执业(助理)医师1418人、在岗执业护士1312人、注册乡村医生706人、注册在岗乡村医生656人。二是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市参合442086人,参合率99.90%,个人缴费增长至150元。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市、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片医特色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乡居民均可享受到国家十三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片医服务团队104个、562人。

三、新郑市第三产业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一)新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交通优越,位居省会郑州、古都开封、洛阳、新乡等中原城市群的腹地。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贯穿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环城高速、郑尧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新郑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交通便利。同时,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分,是全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及空中交通枢纽。新郑因此形成了中原一流、全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地铁、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

2. 城镇化快速推进

城镇具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城镇聚集了资本、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的经济、流通、信息和资本中心,这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城镇人口产生的需求,也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因此,第三产业是城镇发挥自己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优势的良好产业载体。新郑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27.7平方公里扩张至36平方公里,新型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46.1%提高到2016年的56.2%,在郑州五县(市)中的位次由原来的第2位跃居至第1位。

3.华南城、华商汇初具规模

郑州华南城作为“大体量、功能全、业态多、一站式”的商贸综合体,自2014年8月28日郑州华南城首批商户开业以来,招引商户、营业商户不断增多,华南城市场总体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16年底进入营业状态的市场有小商品交易广场、五金机电市场、建材市场、汽摩配件市场、副食品交易广场和华盛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日用品类,五金、电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六大类商品市场已初具规模效应,2016年实现销售额18.8亿元。另外,计划总投资267.7亿元的郑州华商汇项目,板材装饰馆于2016年3月进入营业状态,陶瓷灯馆B馆、陶瓷卫浴C馆已建成,商户正在陆续入驻,郑州板材装饰大世界、新易发板材市场、中原陶瓷城等郑州市区主要外迁市场已整体搬入华商汇。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为批发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物资保障。

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新郑拥有西亚斯国际学院、升达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常年在校师生达18万人,是全省拥有大学最多的县级市。

(二)新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劣势

1.制造业支撑作用有待增强

一般排在后面的产业,想要发展需要前一阶段产业的充分发展作为前提,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的基础。工业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如产品研发、咨询、中介、营销、金融、保险、售后服务等产前和产后服务的需求,随着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业企业会逐渐“主辅分离”,就是将货物运输、科研开发、采购接单等内部提供的服务剥离进而成立独立的服务业法人企业或者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新郑市制造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规模看,2016年食品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94.2亿元、43.1亿元,距离市委、市政府要打造千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聚、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还有差距;从科技创新能力看,2016年全市2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仅有76家,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达0.5%,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较弱;从“主辅分离”情况看,全市仅有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部分内部服务需求实现了分离。

2.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低

(1)从增加值角度总体简析

2016年新郑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138.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6.7%。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劳动要素相对密集的传统行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合计占比为61.8%;资本要素相对密集的金融业占比为20.0%;知识要素相对密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合计占比为18.2%。表明在新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相对较大,而具有较高技术、信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比重相对较小,行业结构不是很合理。

(2)从其他角度局部透视

商贸业:仍以传统商业为主,电商还很弱,网上贸易逆差较大,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名单中,全省仅有新郑市上榜,网购指数达32.719,而网商指数仅为8.106,而同期义乌市网购指数是56.398,网商指数为42.307;新郑市居民网络消费份额多数被“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争夺。

交通运输业:一是仍以弱、小、散的个体经济为主。据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个体经营户达8738个(个体库逢3、8经济普查年度维护一次),而同期法人企业仅79个。二是个头小,2016年度32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仅4家,而且全是粮库类企业,主要经营农产品仓储业务。三是营利能力弱。15家真正从事货物运输服务的企业中,有12家企业主要是为新郑本地工业企业服务,自主盈利能力较弱,基本只是单纯的运输服务。四是标准化程度低,截至2016年底仅有1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企业设有分理处,具有人工分拣分拨、上门送货、货物信息跟踪服务等功能,但辐射范围只是河南省内、还没有建立物流供需平台、运输车辆还没有装卫星定位系统、分拣分拨没有实现流水线智能化。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规模看,2016年度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为0家;从外向度看,在全省其他地级市有业务的企业仅有1家,其余企业业务覆盖面主要在新郑,有个别企业在新郑周边县区也有业务,没有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领军型企业。

3.旅游短板尚没有突破性进展

新郑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利用,尚属“一日游”范畴,旅游效益不明显,在吸引市外居民消费支撑商业发展方面有待增强。一是新郑最大的生态游胜地具茨山风景区目前是国家3A级,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有待提高;二是以“寻根游”为代表的黄帝故里景区周边缺乏规模大、特色突出、游客容纳能力强的商圈,离其最近的“万佳-丹尼斯”商圈,也因其产品特色不明显、停车位偏少等原因不具备承接外来游客的能力、吸引力;三是具茨山景区、黄帝故里景区、好想你枣乡风情游等特色景区与最大商圈华南城还处于磨合期,有待深度融合。四是没有大型的游乐园与旅游资源配套,最大的游乐园拉维斯主要是“玩水”,季节性强。

(三)新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机会

1.相关政策带来的机遇

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文中提出:增强国际物流通道和文化旅游交流功能,提高服务业外向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经济。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

2017年6月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正式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是工信部、中国工程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6年2月启动申报工作,在全国各地掀起创建热潮。郑洛新优势主导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高度契合。郑州突出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洛阳以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新乡则是国务院认定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善,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均有较强实力。

3.华夏幸福产业城建设机遇

2016年4月华夏幸福宣布,与新郑市人民政府签署《整体合作开发建设经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约定区域的合作备忘录》,华夏幸福产业新城项目共分为新郑市薛店、郭店、孟庄三个区域,占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其中薛店区域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郭店区域占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孟庄区域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项目将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是新郑市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的重大项目,是推动新郑市新一轮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4.创新发展机遇

2016年3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准设立,目前新郑正在积极申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明确了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近年来,新郑市出台了《新郑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综合体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机遇。

(四)新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威胁

1.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区域竞争是各地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主题。当前,新郑市发展第三产业,依然面临着区域间不断加大的竞争。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机遇期,郑州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呈赛势竞争,新郑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来自郑州城区特别是金水区、经开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压力较大,这些区域在产业基础、政策机遇方面或多或少优于新郑市,对新郑市第三产业中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旅游等领域辐射影响较大。其中,新郑旅游业还承受着中牟县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绿博园,登封市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竞争压力。

2.人才流失及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在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正在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目前新郑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人才仍然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质量提高。现在,高素质人才就业的第一选择地是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对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新郑市虽然高校林立,但人才流失严重。

3.教育事业急需“扩容”

一是学位紧张,“大班额”问题突出。随着适龄入学儿童的日益增多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急剧增加,新郑市 “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学位异常紧张。全市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学段都存在“大班额”问题。二是小学和幼儿园师生比过高,教师力量有待加强。三是新郑市初中和小学教学仪器(理科教学仪器、音美器材)配备仅能基本达到规定的二类标准,与郑州市区和部分周边县市相比也有差距。

四、提升新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SO策略(利用优势,把握机会)

1.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郑州市提出了要建成国际物流中心,新郑市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华南城、华商汇等大型专业市场初具规模,具备建设成立为区域性(即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一是督促加快华商汇、华南城建设进度,在用地、道路建设、供电设施等方面进一步给予倾斜,传化华商汇中原物流小镇等项目要尽快上马。二是以华南城、华商汇、乾龙物流园为载体,进一步评估、调整招商政策,积极引进辐射影响力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国际商业、物流巨头入驻新郑或在新郑设立独立法人企业。三是通过打“比政策、比服务、比环境”组合拳,突出新郑商贸流通业“生态环境特色”,弥补新郑与经开区、航空港区对比在“物资集散源头”上的不足,以放大物流业发展空间。四是尽快成立新郑市特色商业区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要承担统筹协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新郑市特色商业区的谋划、建设工作。

着力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

抓住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速城镇化建设进度,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一是科学把握华夏幸福产业新城项目的整体设计,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快孟庄镇、郭店镇、薛店镇城镇化建设步伐。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农民协会体系,鼓励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四是坚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为引导,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不高、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五是鼓励农业“1+2”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鼓励农业与先进食品制造业对接融合发展,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六是鼓励农业“1+3”发展模式,综合评估新郑市各行政村自然资源、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区位交通等条件,按政府引导鼓励、主体自愿原则,谋划建设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观光、体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构建创新服务供需平台

新郑虽然有较好的高等教育资源、政策、创新创业载体,但高校、创新创业载体、企业三者之间项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高校无法对接到合适的企业来转化本校的优质科研成果,甚至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异地开花结果”现象,另一方面企业无法从高校获取适合自身发展所需的专业科研人才、关键技术;另外孵化企业规模壮大后顺利脱离载体需要的后续配套服务有待加强。建议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工商质监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配合构建创新服务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及时发布企业需求信息和载体“双创”成果,定期不定期召开信息共享发布会、成果联姻转化洽谈会等,一方面实现高校、创新创业载体、企业之间创新服务供应和需求的快速对接、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为孵化后企业顺利迁入新郑相应园区搞好证件办理、财政激励政策落实、土地供应等后续配套服务。

WO策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1.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是制造业发展要进一步拔高坐标。新郑距离郑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机场、保税区较近,具备招引具有国际市场份额的先进制造业的区位条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郑要抓住此重大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制造业实现大踏步跨越。二是建议选取西南部乡镇高站位高标准建设新型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机器人制造、增材制造等产业,扩充主导产业范畴。三是强化国内外生物制药、食品制造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和创新研发团队的引进,着力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食品制造基地。四是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郑州行动纲要》,全力抢项目、铸链条、建集群,着力争取制造业巨头到新郑落地生根。五是充分发挥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倒逼机制,强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的企业,为先进制造业腾土地、挪空间。

2.着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一是以华南城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载体,加大对外地规模以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B2B、B2C、C2C等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招商力度,促进集聚发展。二是着力培育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业,支持图片拍摄与处理、模特经纪、网页设计、资源整合、基础软件、代运营机构、第三方仓储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发展。三是健全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引入物流、培训、市场拓展、创意、研发、银行等配套机构。四是政府牵头,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监管平台,促进市场电子商务经营户信用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效形成;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培育、引导、规范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主体,强化市场主体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打造新郑市场诚信品牌。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四上”企业,以华南城电子商务平台为跳板,试水电子商务,开拓网络市场。

着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一是以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建设为载体,着力布局信息服务、科创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态。二是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省级、郑州市级研发机构脱离母体,新组建或控股组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通过技术服务和成果输出服务母体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及采购、施工安装、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支持领军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面向全行业提供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服务。四是鼓励服务业企业借助科技创新服务供需平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信息资讯、商品交易、物流运输等领域平台经济,交通出行、房屋住宿、专业技能、生活服务等领域分享经济,生产制造、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医疗保健等领域体验经济,以及其他各类服务新形态。五是鼓励服务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服务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培育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工业云、农业信息化等服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物流等服务,积极依托物联网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三)ST策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

1.积极融入,发挥比较优势

新郑相关职能部门应坚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郑州市的总体发展,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为重点,全面加强与郑州城区、航空港区的对接合作,推动协同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新郑道路建设,促进新郑道路与郑州市城区、航空港区主要道路的无缝衔接。二是要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政策,进一步健全对接合作的体制机制,通过高质量环境吸引高水平的产业、项目和人才,从而实现转型发展。三是发挥新郑食品制造、生物医药、大型商贸市场在郑州县(市、区)的比较优势,顺应水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提升需求,积极承接工业设计、技术转化、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入驻新郑。

加强人才建设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制定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工作实施办法,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总体思路,从财税激励、融资补助、住房保障、生活服务等方面给予激励,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项目引才、联合攻关、人才租赁、对口支援、退休返聘等多种形式吸进高端人才。二是制定中端人才“引、用、留”一整套政策,让外来就业人员在社会保障、子女就业等方面享有与新郑本地人同等待遇。三是构建人才培养供需平台,鼓励支持新郑市龙头企业委托新郑高等院校定向培养人才。四是广泛开展第三产业企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努力提高新郑第三产业职工的整体素质。

3.进一步强化教育事业发展

一是强化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学校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建议市政府牵头,成立由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和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规划局、市旅游文物局、市环保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研究、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在城区和龙湖镇、辛店镇等区域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增加学位,切实摆脱“超大班额”“大班额”现状,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的班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利用校园周边土地或者校内挖潜扩容,扩大新郑高中、实验高中、新郑三中办学规模,使其均达到24轨72班。三是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按不低于教育部规定的一类标准为中小学校配备教育教学装备;更新全市中小学校班班通设施,为全市教师配备教学用笔记本电脑,更新计算机教室,建设录播教室,升级机房核心设施,升级学校网络设备,扩宽教育网络,建设试点智慧教室、数字试验室、智慧学校。四是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新郑市中小学、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增设专项文化建设经费,支持、鼓励学校的经费用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

(四)WT策略(将劣势降到最小并避免威胁)

1.着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一是瞄准定位、重点突破。围绕把新郑打造成全球华人精神家园、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重点开发“一城一山两带”,以黄帝故里、郑韩故城、轩辕湖湿地公园为主体的中心旅游城,以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山脉旅游,以孟庄枣园、龙湖商贸游为主的东北部临郑旅游带和贯穿市域的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二是实施景点提档升级工程,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与少林寺、龙门石窟比肩的国际品牌,把具茨山打造成中原城市群休闲健身中心,把孟庄枣乡打造成中原特色旅游购物中心,把郑州华南城旅游景区打造成中原地区最大的以商贸娱乐休闲为主题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是用好项目抓手,加快黄帝故里接旨胡同历史文化主题商业街、嫘祖商业广场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龙湖镇要协助签约项目宋城·黄帝千古情尽快进入开工建设阶段,积极引进北京国瑞机器人未来视界旅游文化产业园、竹桂园集团中原民俗文化园、振兴集团欢喜世界主题公园等项目尽快落地。

2.强化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宜居”是高端服务业、高端人才入驻新郑的重要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新郑服务业发展劣势并规避服务业面临的威胁,因此要持续强化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一是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根本。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工业企业“关停并转退”机制,加快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淘汰速度,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另一方面加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规模化进程。二是突出抓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这个基础。从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三是突出抓好改善民生这个核心。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持续增收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措施,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幸福感和凝聚度。四是突出抓好城市与文化交融发展这个切入点。高度重视文化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黄帝文化、斐李岗文化、郑韩文化交汇融合的独特文化特质,体现和贯穿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之中,融入和渗透到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