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7246535/2018-00152
  • 新郑市规划发展服务中心
  • 城市规划
  • 2018-06-27
  • 2018-06-27
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规划公示

《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于2010年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在该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市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原有的城乡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在城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新郑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5)》的修编工作,2016年7月按程序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修编,2017年9月28日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通过河南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目前已完成规划草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主要内容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2018年6月28日--2018年8月8日

联系单位:新郑市规划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69950007

联系人:杨建强

邮箱: xzyjq69@126.com

如您对该规划有不同意见或建议,请于公示期内通过书面、电话或邮箱形式反馈,并提供本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二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新郑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范围。

 (一)市域范围

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范围为新郑市的行政辖区(不含已纳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的地区),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简称市域。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为新郑市域,范围含新华路街道办事处、新建路街道办事处、新烟街道办事处、新村镇、龙湖镇、郭店镇、辛店镇、观音寺镇、梨河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及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三镇行政辖区中京港澳高速公路以西地区,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使用和城乡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三)中心城区范围

中心城区指新郑市新华路街道、新烟街道、新建路街道三个办事处与和庄、新村、城关、梨河四乡镇内连片的城市建设用地,具体范围为东至京广客运专线和京广铁路及解放路、北至渠南路(规划)、西至新107国道、南至梨河大道(规划)和炎黄大道,面积87.0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79.60平方公里。

 

第二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规模

第三条 城乡发展总目标

至2020年,建党百年,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发展基本达到郑州市平均水平;

至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郑全面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南部副中心;

至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郑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全面融为一体。

第四条 协调区域发展

坚持 “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战略,将龙湖、郭店和孟庄建成郑州南部的宜居新城和产业新城,将中心城区和薛店建设成航空港的西部门户区和协同发展区。

加强与新密市的经济联系,尤其注重龙湖、郭店与新密曲梁的产业、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注重具茨山与新密相邻地区的一体化。

加强与尉氏县、长葛市、禹州市的经济联系,尤其注重具茨山与禹州相邻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体化,注重与长葛沿双洎河的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的一体化。

第五条 严守生态底线

树立生态底线思维,严格保护山地、枣林、河流等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大力提高新郑的生态质量。留出具茨山-黄河横贯新郑的市域生态廊道作为大郑州市郊休闲空间的配套,并阻止以龙湖、郭店、孟庄为主的北部临郑组团和以中心城区、薛店为主的南部临港组团蔓延至一起,在生态廊道中布局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河湖水系和特色农林资源。

大力治水,深入实施河湖贯通工程,建设充满水韵特色的城市,打造新郑新名片。

第六条 促进产城融合

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在产业联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实现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与中心城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

新郑的主要城镇组团和产业发展组团共同响应,新港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和薛店互为依托,华南城、华商汇等大型商贸物流市场与龙湖、郭店、孟庄互为依托。

第七条 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吸引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新郑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集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推进外来无户籍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格局,增强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的辐射能力。结合旅游发展和市域特色营造,提升相关村庄的发展水平。

第八条 优先发展重点片区

 (一)重点发展北部临郑组团和南部临港组团

积极吸引和引导人口向北部临郑组团和南部临港组团集中,有效拓展两个主要城镇组团的发展空间,加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二)强化龙湖与中心城区的组团主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龙湖对北部临郑组团的带动,强化中心城区对南部临港组团的带动,形成内部相互协调的城镇组团。

 (三)积极培育组团副主中心

将薛店、辛店作为南部临港组团的副中心进行培育;将郭店、孟庄作为北部临郑组团的副中心进行培育。

第九条 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乡人口规模

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80万人,城镇人口15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

至2035年,市域总人口241万人,城镇人口2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93.4%。

第十条 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至2020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33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65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为68平方公里;

至2035年,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56.6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36.6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为20平方公里

第十一条构建明晰的市域城乡等级

新郑主要的城乡空间包括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五个等级。至2035年规划期末,新郑城乡体系形成:

 (一)组团中心,包括新郑中心城区和龙湖镇区。

 (二)组团副中心,共4个;其中北部临郑组团为郭店镇和孟庄镇;南部临港组团为薛店镇和辛店镇。

 (三)一般镇,共1个,为观音寺镇。

 (四)中心村,共19个;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是新郑乡村振兴的重点。每村规划集聚人口3000人—5000人。

 (五)一般村,共56个;以第一产业为主,每村规划集聚人口为1000-1500人。

 

第三章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与新郑全域整体发展

第十二条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均衡和以产兴城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形成“二核带动、三区承载”的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二核”

 “二核”为新郑中心城区和龙湖主核,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具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特色的主核,龙湖形成具有科教、商贸、生产服务特色的主核。

 (二)“三区”

 “三区”为北部临郑、南部临港、中部生态三大产业集群。

市域北部的临郑产业集群以龙湖为龙头,空间上包括龙湖、郭店和孟庄三镇,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总部办公、科研教育、电子商务、旅游、居住产业、装备制造工业和都市农业。

市域南部的临港产业集群包括中心城区、薛店、辛店和观音寺,重点发展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物流、商务办公、文化旅游、居住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能源产业和都市农业。

市域中部的生态产业集群发展农业体验、山林、文化、果林、遗迹、亲水等多种类型的旅游,同时发展高质量的都市农业。

第十三条构建中心带动、廊带贯穿的城乡空间结构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城乡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疏密有度、人与自然共融的城乡空间。

紧密结合郑州主城区的南向发展趋势和航空港区的西向发展趋势,以“中心带动、廊带贯穿”为策略,新郑市域形成“两主四副,三片五带”的城乡空间结构。

“两主”为中心城区、龙湖;

“四副”为薛店、辛店、郭店、孟庄,其中薛店、辛店规划为南部临港组团的副中心,郭店、孟庄规划为北部临郑组团的副中心;

“三片”为北部临郑组团、南部临港组团、中部生态组团;

“五带”为沿郑新公路、京港澳高速、321省道-102省道、323省道和107国道连接线形成三横两纵的交叉城镇发展带,形成带动市域均衡发展 “骨架”。

第十四条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全覆盖”为最终规划目标。2020年前,各镇建成郑州市级以上美丽乡村不少于5个,以美丽宜居村、特色产业村、高效农业村、休闲观光村、传统民俗村、历史文化村等为方向,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序推进建成符合国家、省、市标准的各级美丽乡村,到2035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第十五条科学合理布局城乡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2020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100平方米控制;2035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99.5平方米控制。

龙湖镇2020年接近中等城市规模,2035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108平方米控制。

薛店镇、郭店镇2035年人口规模达到30-35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孟庄镇、辛店镇2035年人口规模达到10-2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至规划期末,全市城镇建设总用地控制在236.6平方公里以内,城镇人口控制在225万人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05.15平方米。

规划期末,全市农业人口为16万人,乡村建设用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以内。

第十六条合理确定城乡环境功能分区

新郑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辛店森林山地生态区、双洎河与黄水河流域生态区、十七里河与十八里河生态区和大枣果林生态区。

辛店森林山地生态区包括辛店镇、城关镇、观音寺西部,是全市森林和煤炭资源集聚的生态功能区。

双洎河与黄水河流域生态区包含中心城区、新村、梨河、观音寺东部等地区。其生态保育措施主要是改善双洎河水环境、保护湿地和培育城区“绿肺”,改善人居密集区的生态环境。

十七里河与十八里河生态区包括龙湖西部、郭店等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果林、生态林业、农业,使之成为以龙湖为中心的生态区。

大枣果林生态区包括孟庄大部、薛店部等区域。该区域分布有大面积枣林,注意水土保持,大力发展枣林和其他农作物的特有农业种植。

第十七条合力保护城乡环境

2020年和2035年,市域水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分别为85%、95%。

2020年和2035年,市域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农村饮用水安全性得到基本保障。

2020年中心城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0%;2035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收集覆盖率≥95%,初期雨水得到有效处理;2035年生活污水收集覆盖率100%。进一步推广雨水、中水利用。

2020年、2035年中心城区工业废水排放实现在线监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2035年60%以上处理后的再生水实现回用。

2020年中心城区日空气质量满足二级以上标准频率≥80%,一级标准天数的比例≥10%;2035年日空气质量满足二级以上标准频率≥90%,一级标准天数的比例≥10%。

2020、2035年中心城区敏感区环境噪声白天平均值≤55分贝,夜间平均值≤45分贝。

第十八条明确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新郑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框架为:“维山护水保古城、特色四区七名村、重点保护一百一十六、普遍保护五三四”。

维护泰山山系、嶂山山系、始祖山(具茨山)等三山生态系统;维护黄水河水系、双洎河水系、莲河、潩水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等七条水系;保护人和寨龙山文化古城、郑韩故城、华阳故城、烛之武城、古城村汉代古城址、明清新郑县城;保护和增强郑韩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龙湖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枣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始祖山(具茨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四古区的特色氛围;保护和提升辛店镇人和寨村、郭店镇华阳寨村、龙湖镇古城村、郭店镇陵上村、原新村镇裴李岗村和观音寺镇唐户村等六个历史文化名村。

重点保护新郑市域的 116个国家级、河南省级、郑州市级、新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现已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河南省级14个、郑州市级26个、新郑市(县)级65个,其余为分布于新郑市域其他的 534 个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九条构建山水融合的城乡景观系统

以自然山水地貌为骨架,以中心城区绿网为核心,以城乡大型成片山体、林地为主体,以组团副中心(镇、村)绿化、文物遗址纪念绿地、郊野公园、特色农业园为重点,以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绿化为网络,形成辐射型渗透的市域绿化系统格局,最终建成“一带、三廊、六区”的市域景观系统结构。

一带:南北向贯穿新郑市域的始祖山(具茨山)——黄河生态景观带,也是郑州环城生态环的东部组成部分。

三廊:梳理南向沙颍河支流水系——双洎河、黄水河、梅河、莲河、潩水河、高路河,北向贾鲁河河支流水系——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形成南北两簇辐射状蓝廊,与周边山体景观相互渗透;一廊:依托南水北调干渠及两侧绿带,形成环绕两大城市组团的景观绿廊。

六区:始祖山(具茨山)大型林地、古枣园旅游区、望京楼水库-老观寨水库保护区、五虎赵水库-杨庄水库水源保护区、梅山—泰山郊野公园林地、裴李岗遗址公园等六大片景观区。

第二十条全域旅游发展与旅游空间体现构建

打造以黄帝故里世界级旅游品牌为引领的,以体验东方文明发展历史为特色的,以现代田园生态为基底,集寻根拜祖、文化体验、田园休闲、都市时尚为一体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黄帝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现代都市田园临空商贸文化国际旅游名城。

规划以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旅游为发展核心,以新郑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为背景,协同周边板块旅游联动,突出生态轴、历史轴等两条轴线,形成“一核、两极、三廊、四区” 的旅游空间结构。

一核:黄帝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两极:临空国际商贸旅游增长极、国际山地生态度假增长极;

三廊:双洎河生态文化游憩廊、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廊、华夏历史文明创新体验廊;

四区:都市近郊游憩度假区、临空商贸农业休闲区、中原历史文化体验区、山水田园休闲养生区。

第二十一条完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

构建“十八横十一纵”的公路主骨架

十八横:郑州绕城高速公路、310国道、双湖大道、华南城大道、新老107国道连接线、317省道(密港路)、黄金大道、空港三路、102省道、密薛路、莲花路、万邓路、商登高速公路、郑韩路、323省道、轩辕大道-炎黄大道、仲平路、343国道。

十一纵:郑尧高速公路、大学路、龙观公路、渠西路、107国道、郑新大道-103省道、中华路、解放路、新孟路、神州路、京港澳高速公路。

规划主要对外通道和中心城区的交通环线达到一级公路以上技术标准,317省道(密港路)和中心城区以北的中华路为高架道路(快速路)。

第二十二条优化轨道交通网络

市域轨道交通有京广客运专线、机(场)登(封)洛(阳)城际铁路、京广铁路、新密铁路、登杞铁路、地铁2号线、地铁7号线、地铁16号线、地铁16号线支线、地铁18号线等线路组成。

机(场)登(封)洛(阳)城际铁路在新郑设新郑北站,位于商登高速公路北侧、中华路与解放路之间,依托新郑北站,规划建设新郑综合客运枢纽。

地铁2号线,已建成,龙湖和孟庄依托2号线组织短程公共交通;

规划地铁7号线为郑州主城区至新密曲梁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线路,沿大学路经过龙湖镇西部,设置3个站点;

规划地铁16号线为郑州主城区至新郑中心城区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线路,经过龙湖镇、郭店镇、薛店镇和中心城区,设置11个站点;

地铁18号线为航空港区至新郑中心城区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线路,主要经中兴大道至中心城区,设置7个站点;

轨道交通按轨道中线两侧各外延50米为界进行用地控制。

第二十三条优化城乡公路客运站布局

加强对外客运枢纽建设,形成多等级的客运站系统,全市域共规划一级客运站3个,二级客运站2个,三级客运站5个。

依托新郑北站,规划一处一级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2万人次,;依托华南城,规划一处一级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2.5万人次,作为龙湖与孟庄的区域对外主要客运站;在龙湖与郭店交界处,107国道西侧规划一处一级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2万人次,作为龙湖和郭店对外主要客运站。

规划郑新路客运站为二级客运站,兼顾旅游集散功能,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1万人次;规划城关客运站为二级客运站,设计年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在1万人次。

第二十四条建立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规划形成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全市文化中心、龙湖为市域北部临郑组团文化中心。到2035年,全市形成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镇级、村级四级文化设施网络。

新郑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全市文化活动中心。要建成包含博物馆、图书馆、博物馆、广电新闻中心、豫剧文化演绎中心、国际都市展览馆、文物考古研究中心、遗址公园、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设施。规划各种城市雕塑以增强城市文化感染力。

龙湖镇区要建设成为市域北部的文化活动中心,要建成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艺术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设施。

各组团副中心设置文化中心1处,内设文化馆、图书馆、展览厅等,建设影剧院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各一个。其他各镇和中心城区的社区设置文化站,完善五室(图书室、展览室、阅览室、游艺室、科技咨询室)、一场(篮球场)、一院(影剧院)的建设;集中扩建型村庄应配有包括阅览室、活动室、科技咨询室、文化宣传栏等设施的综合性文化、科技活动室;其他一般村应配套建设小型文化站,设置文化宣传栏。

第二十五条构建完善的城乡全民健身体系

整合区域资源,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全市域的“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镇-村”的四级体育设施网络体系。

全市性体育中心和相应设施集中设于中心城区和龙湖,设置市级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薛店、辛店、郭店和孟庄四个组团副中心应建设“一场(体育场)、一馆(体育馆)、一池(游泳池)”及市民体育健身设施;一般镇应建有两场(灯光球场、田径场)和一室(训练房或乒乓球练习室);中心村与一般村应设有运动及健身场地。

第二十六条配置高标准、均等化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全市规划建设健全完备的“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镇-村”四级医疗卫生网络设施体系。中心城区2035年建成新郑市医疗服务中心。全市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服务于市域的医院主要布置在中心城区。新郑市中心城区加强医药、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中心城区应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建立郑州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新郑分中心,并按国标配置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站。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个标准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按需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组团副中心设置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站;一般建制镇设置标准化镇卫生院和防疫站,镇卫生院应设立急诊科。

按照“区域覆盖、贴近和方便群众”的原则,每个一般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少于70平方米。

第二十七条 完善公平便捷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体系

加快建设并形成以龙湖科技教育园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和西亚斯学院为核心的教育产业集群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条件地发展高等教育。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心城区和龙湖应设置科技活动中心和科普场馆;组团副中心和一般镇应配置技术推广站和科技活动站;中心村村庄设置科技活动室、科技咨询室。

选址区位适中的中心村按1.2万服务人口设置小学;选址区位适中的中心村按2.0万—3.0万服务人口设置初级中学。中心村、一般村均应设置幼儿园。

第二十八条 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

全市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2020年、2035年分别达到85%、95%。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2020年、2035年分别达到85%、9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2020年、2035年分别达到55%、75%。2020年,社会养老床位不低于每千名老人40床;2035年,社会养老床位不低于不低于每千名老人60床。

近期2016-2020年,加快薛店、龙湖、辛店、郭店、孟庄等5个敬老院建设,将敬老院改造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远期至2035年,应加快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形成完善的城乡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尤其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十九条建立新型住房供应保障体系

改革创新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持保障基本、兼顾差异、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应格局。完善多层次住房供给政策和市场调控体制,严控房地产开发,建立严禁投机的长效机制。探索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

第三十条建设集约高效的城乡供水系统

预测2020年全市城镇生活用水量为19.2万立方米/日,农村生活用水量1.8万立方米/日,年总需水量达到7665万立方米。2035年全市城镇生活用水量为31.36万立方米/日,农村生活用水量1.76万立方米/日,年总需水量达到12088.8万立方米。

纳入中心城区的乡镇给水由中心城区市政给水管网供给;中心城区共规划4个自来水厂,分别为第一水厂、第二水厂、和庄水厂和梨河水厂,第二水厂为主要水源。

保留龙湖水厂和郭店水厂,远期作为应急水源;与郑州市合作,扩建刘湾水厂规模至40万立方米/日,为龙湖镇、郭店镇提供自来水,取水口接自南水北调工程刘湾口门;

保留薛店水厂,作为薛店镇应急水源,镇区给水管网接入中心城区管网系统;

依托杨庄水库和五虎赵水库,新建观音寺水厂,为辛店镇、观音寺镇提供给水,供给规模约为6万立方米/日;

孟庄东部镇区给水管网接入航空港区给水管网,由港区水厂供给;孟庄西部镇区接入龙湖给水管网接入。

2035年新郑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以上,农村中心村、镇区集中饮用水供给普及率达到100%。推进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乡村全面达到饮水安全条件。

第三十一条完善城乡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系统和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

预计新郑2020年污水总量约32.53万立方米/日,2035年污水总量约62.62万立方米/日。按照污水处理及排放要求,各乡镇均应建立污水管道收集系统,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中心城区共规划5个污水处理厂,分别为第一污水厂、城关污水厂、产业集聚区污水厂、傅庄污水厂和学院路污水厂

规划保留龙湖第一(林锦店)污水厂,处理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

新建龙湖第二污水厂,处理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12万立方米/日;

规划扩建华南城污水厂,处理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10万立方米/日;

规划扩建薛店污水厂处理规模至8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4万立方米/日;

规划新建辛店污水厂,处理规模为3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1万立方米/日;

规划新建观音寺污水厂,处理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规模1万立方米/日;

孟庄镇生活污水经管网接入航空港区市政管网,进入港区污水厂处理。

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203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第三十二条完善保障有力的城乡供电系统

预测2020年城乡总用电量约48亿千瓦时,城乡最大用电负荷96万千瓦;2035年城乡总用电量约112亿千瓦时,城乡最大用电负荷224万千瓦。

保留现状赵家寨电厂;新建垃圾焚烧电站1座,供电容量2x25兆伏安。

规划以500千伏郑州变、武周变和航南变为核心,220千伏陈庄变、翱翔变、洁云变、新港变、玲珑变、龙湖变、力牧变、蓝天变、明港变和少典变电源点为中心,形成110kV高压环网。500千伏高压线设置75米宽地的高压走廊;220千伏高压线设置40米宽的高压走廊;110千伏高压线设置25米宽的高压走廊;高压走廊控制区内严禁各种开发建设活动。

第三十三条建设数字新郑的城乡智能系统

2020年和2035年,城乡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提升到100%。

2020年和2035年,城乡固定电话入户普及率达到100%,建成先进、可靠和自愈能力强的网形格状智能化传输网络,实现城区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宽带高速接入,城乡无线网络面覆盖率达100%。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城乡规划和建设,建立城乡智能运行模式。

第三十四条建设安全可靠的城乡能源供应系统

建设安全可靠燃气供应系统。根据新郑发展需要,以长输管道天然气为主要气源,LNG为调峰应急气源,新建若干门站、LNG储配站,形成多源多向、互联互通的燃气输配工程系统。

在新郑市域范围内,形成5条能源大通道,分别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西气东输二线平开支线”、“西气东输豫南支线”、“兰州-郑州-商丘成品油输油管道”和“兰州-郑州-长沙、郑州-驻马店成品油输油管道”等。

规划保留薛店镇现状燃气分输站以及新郑市燃气门站,在龙湖镇、郭店镇、华商汇市场区、辛店镇以及观音寺镇各设置1处中压燃气调压站。

第三十五条建设清洁环保的城乡供热系统

科学利用地热资源,统筹天然气、电力、地热、生物质等能源供给方式,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系统。集中供热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组团中心、组团副中心等城镇建设区,采暖供热的范围从公共服务设施、新居住区向周边辐射,2020年城乡集中供热率不低于50%,2035年城乡集中供热率不低于75%。

第三十六条建设先进专业的城乡垃圾处理回用系统

建设先进专业的垃圾处理系统。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全面实施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分类处置,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中转站、终端处理设施、生态环境园,最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达到45%以上。

规划新郑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扩建现状新郑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至900吨/日。市域范围生活垃圾均运往垃圾焚烧厂处理,焚烧后垃圾运往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

规划新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与生活垃圾焚烧厂一并设置,处置能力100吨/日。

第三十七条现代城乡安全体系与韧性城乡建设

结合城镇规模及规划布局,确定流经中心城区、北部城镇组团的河流防洪标准提高至100年一遇,其余主要河段和城镇的规划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标准。综合采用“蓄、疏、固、垫、架”等措施,确保安全。

构建城乡覆盖、区域协同、全方位消防系统,加强“智慧消防”建设,城乡消防安全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中心城区设置8座一级普通消防站,龙湖设置8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在郭店和薛店各设置6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在孟庄设置3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在辛店设置2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在观音寺设置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新郑市一般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烈度相当于7度),重要建筑为50年超越概率3%(地震烈度相当于8度)。新建、扩建、改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超高层建筑、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必须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第四章 新郑中心城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第三十八条凸显特色的城市性质

弘扬黄帝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南部副中心和绿色临空产业基地。

第三十九条合理确定适应发展规律的城市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5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9.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5平方米。

第四十条合理确定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规划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以“中优、东延、南北并拓、西控”为原则,以向北、向南发展为主,向东发展为辅,严禁越过南水北调渠向西发展。

第四十一条构建弹性空间结构

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形成“双水双核,一城五片”的紧凑组团式结构。双水即双洎河、黄水河;双核为旧城区组团核心、城北组团核心;五片为旧城区、城北组团、站前组团、新港产业集聚区和西南组团等5个组团。

第四十二条合理布局各类规划建设用地

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社区中心配置中学、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配置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综合运动场地、综合商场、便民市场等设施,形成10分钟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儿园、24小时便利店、街头绿地、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快递货物集散站等设施,形成5分钟生活圈。

第四十三条优化居住空间布局

 (一)居住用地规划指标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2597.5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2.63%,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2.47平方米。普通商品住房以多层为主,容积率控制在2.0以下。

 (二)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1)旧城区居住用地:以旧城区改造为主,结合黄帝拜祖、公共设施开发,新建、改建以低层、多层为主的住宅,完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

 (2)城北组团居住用地:在商务中心周边配套居住区建设,以中高强度为主。

 (3)站前组团居住用地:以中低强度为主,完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

 (4)新港产业集聚区居住用地:主要发展为工业园区配套和农民安置的居住,以中低强度为主。配套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5)西南组团居住用地:开发建设以中等强度为主,完善配套设施。

第四十四条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文化设施用地67.0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84%。

建设以城北组团文化中心为主的现代都市文化区,以黄帝故里为主的黄帝文化区,以炎黄广场为主的市民日常休闲文化娱乐区,构筑新郑市文化空间体系。

在城北组团打造新郑新的文化中心,建设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广电新闻中心、豫剧文化演绎中心、新郑国际都市展览馆。

结合黄帝故里改造规划布置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第四十五条完善公平便捷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科研教育用地599.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53%。

中心城区的高等教育以华信学院和西亚斯学院为核心形成两个高等教育区。

在中心城区的城北组团规划建设科技馆和科普馆。

中小学应按标准配置,规划初级中学按2-3万人设置一所,小学按1-2万人设置一所。在中心城区规划中小学共70个。

第四十六条健全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体育用地50.7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64%。

在城北组团新建市级体育中心。在中心城区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动新建居住区按要求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场地面积标准达到人均室外不少于0.3平方米或室内不少于0.1平方米。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体育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体育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第四十七条配置高标准、均等化的医疗卫生资源

中心城区规划医疗卫生用地56.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71%。

完善市传染病医院功能配备,扩建完善新郑市急救中心和中心血站;完善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市中医院、新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医院等主要医院,完善充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2020年,市办医院的床位数不低于每千人2.0床;2035年,市办医院的床位数不低于每千人2.5床。

第四十八条提升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

在新郑中心城区构建起市级、组团级、居住区三级保障设施网络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13.1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7%。

在旧城区组团规划新郑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集中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市级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设施,并设立综合性社会服务场所。

中心城区养老设施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

新107国道西侧规划1处老年人福利设施。

第四十九条完善类型丰富的各级商业设施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商业设施用地357.8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49%。

规划形成“城市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商业服务业体系。

在黄帝故里景区附近打造接旨胡同和嫘祖城商业街作为特色商业街。

城区生活性菜市场近期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服务人口1-3万人、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千人(服务人口)的标准配置,并逐步向超市化过渡。

第五十条构建承载创新服务体系的商务设施系统和娱乐康体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商务设施用地56.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71%。

规划商务用地主要分布在三处,均位于城北组团,分别位于中兴大道与中华路交汇、黄水河和暖泉河之间的中兴大道南北两侧、黄水河和暖泉河之间的新村大道北侧。

中心城区规划娱乐康体用地9.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2%。

第五十一条合理引导工业集聚与融合发展

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572.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20%。

新郑中心城区工业区采用集中园区建设模式,逐步搬迁老城区和原新村、城关分布的工业用地,原梨河镇区的工业用地规模近期不再增加,远期逐渐搬迁。

新增工业用地集中于新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的工业以向北发展为主,并遵守南水北调渠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五十二条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仓储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230.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0%。

大型仓储区主要集中在新港产业集聚区内的中兴大道以北地区和京广铁路新郑货站附近。

第五十三条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优先布局基础设施。在城市干路、高强度开发和管线密集地区,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建设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等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建设地下综合防灾设施,形成平灾结合、高效利用的地下综合防灾系统。

建设功能齐全、安全便捷、环境优美的新郑市地下空间系统,规划新建项目地下空间比例达到5-10%(不包括道路地下空间)。城北组团的城市级商业中心和商务用地作为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

第五十四条构建畅通的对外交通体系

依托地铁16号线联通至郑州主城区,依托地铁18号线联通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构建向北、向东两个方向的大运量对外客运交通系统。

依托现状京港澳高速公路沟通南北方向对外交通,保留炎黄大道出入口,在学院路(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至洋路)增设京港澳高速公路出入口;依托商登高速公路沟通东西向对外交通,保留107国道出入口,在中华路增设商登高速公路出入口。

以107国道作为中心城区西部对外交通的南北通道、103省道作为中心城区向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通道、323省道(炎黄大道)作为中心城区南部东西方向的对外交通通道。

第五十五条科学控制规划路网密度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在详细规划中,需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增加城市支路。2020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不低于8.5千米/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和城北组团路网密度不低于12.5千米/平方公里;2035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不低于9.0千米/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和城北组团路网密度不低于13千米/平方公里。

第五十六条构建功能完备的骨干道路网

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

新建道路红线控制宽度为:主干路30米—45米,次干路25米—35米,支路12—18米。

按照“主辅结合、客货分流”的原则,构建“两环十纵九横”的主干路系统结构:

两环——即华瑞路—南环路—新华路—烟厂大街—解放路—中兴大道构成的中心城区内环,以及由新107国道—炎黄大道—神州路—密新大道构成的城市外环快速路;

十纵——包括新107国道、老107国道、华瑞路、郑新大道、文化路、中华路、弘远路、解放路、庆安路(新孟路)、神州路;

九横——渠南路、新村大道、中兴大道、学院路、郑韩路、人民路、炎黄大道、韩城路、梨河大道。

第五十七条建立高服务水平的停车系统

按照小型化、分散化的原则,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合理提高居住区、商业中心、医院、学校、体育场馆、旅游集散中心等的停车配建标准。

公共停车场包括机动车、自行车停车场两类。公共停车场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1.0平方米标准配置。规划总面积800000平方米,共48处。控制新郑中心城区的汽车数量,公共停车场的容纳车位量应超过汽车数量的10%,汽车公共停车场宜按照10%的比例设置公共充电桩。

第五十八条大力发展多模式、可达性强的公共交通

规划地铁16号线和地铁18号线两条地铁线路和一条轨道交通(轻轨)环线。

地铁16号线,主要沿中华路进行线路布设,设置7个站点;地铁18号线,主要沿中兴大道进行线路布设,设置7个站点;二者的换乘站点设置在中华路与中兴大道交叉口。

规划公交线路网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公交站点实现500米全覆盖。2020年,公交出行率超过30%;2035年,公交出行率超过50%,轨道

第五十九条打造绿色智能交通系统

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旧城区和城北组团的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交通与用地布局协调,推广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在公共交通廊道、轨道站点周边集中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的人口数量,旧城区和城北组团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

第六十条以水润城的中心城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至2035年,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1697.3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7.59m2。至2035年,新郑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5%。

结合自然特色,按照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规划完善的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为:“两心、两环、六廊”。

两心:以轩辕水库和黄水河为核心,与沿岸公园绿地共同构成的轩辕湖城市绿核;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形成的双洎河湿地景观核。

两环:城市内外两条绿化环。外环由城区西、北侧的南水北调干渠与东侧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及南侧的登杞铁路、京广铁路防护带构成。内环是沿黄水河、双洎河及郑韩故城墙围合形成的滨河城墙景观带。

六廊:沿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等形成的城市组团间的六条绿化带,通过公园绿地、生态绿地设置,形成高品质的景观绿廊。

规划综合公园11处,规划专类公园8个以及带状公园,在重要的公共场所、道路交叉口、标志性景观、重要建筑等设置街头绿地,每处面积不小于1000m2,每处服务半径为200~300m。沿主要道路两侧设置带状绿地。

第六十一条建设安全保障能力强的防护绿地

沿京广铁路两侧设置30-50米的防护绿带,沿新密铁路、登杞铁路两侧设置不小于30m的防护绿带,沿京广客运专线两侧设置不小于50m的防护绿带。

规划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防护绿地不得小于20m,有大气污染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防护绿地不小于50m。

规划要求110kV 的宽度为30m,220kV 及以上等级的宽度为 50m。

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100%;林荫路推广率≥70%;城市主干道绿地率≥25%,次干道绿地率≥15%;旧城区可利用箱栽、框栽、立体绿化等手段提高道路绿地率。

第六十二条构建中心城区的通风廊道

在中心城区的主导风向上,以双洎河及沿河绿地、黄水河及沿河绿地、郑韩故城遗址公园、暖泉河及沿河绿地和文化路西侧绿地为中心城区的通风廊道,促进中心城区的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

第六十三条基于多层次城市设计的新时代城市风貌

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按照新旧并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手法打造充满水韵特色的城市。新郑中心城区的整体城市意象为:黄帝故里,郑韩文化名城,充满水韵特色的宜居之城。

中心城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为“一环、四脉、七轴、六组团、多节点”。

环绕旧城的郑韩故城遗址景观廊,依托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四大水系,构建城市滨河景观廊道。六组团、多节点的城市特色景观区域

第六十四条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新郑中心城区的保护框架为:“双水双城呈格局,三区三片显风貌”。

双水:重点保护构成郑韩故城外围格局的双洎河、黄水河,延续历史环境景观格局。

双城:是指郑韩故城、明清新郑县城两个时期留存的城墙、遗址,应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将双城的景观保护和显现出来,呈现古城区历史格局。

三区:是指黄帝文化传承区、明清古城风貌区、宫殿遗址风貌区三个历史文化区。

三片:城东、城南、城西墓葬区,是确定的文物埋藏区。

第六十五条加大旧城更新力度

按照《河南省县城规划建设导则》要求,旧城更新应保护原有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结合新郑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更新改造的时序和规模,避免大拆大建。倡导街坊整体更新改造,严格控制零星插建式改造。

第六十六条开展生态修复

利用自然本底优势,结合水系生态治理,优化生态格局,修复多元生境,展现滨水自然景观。实施生态过程调控,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进水生动物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恢复和保护动植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1)推进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和莲河四河的生态治理。

 (2)推进南水北调渠两侧防护林地的建设。

 (3)完善旧城区绿地系统,见缝插针增补社区公园。

第六十七条进行城市修补

加大违法建筑的拆除力度,控制旧城改造中的开发强度和密度,提高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沿郑韩故城、黄水河、双洎河、黄帝故里景区和大型居住社区大力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完善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养老服务点、物流配送站等便民服务设施。打通断头路,改造背街小巷,尽量增加支路网密度,利用对低矮、破旧建筑拆除的机会和整体改造的机会增加公共停车场或公共停车楼。同时,近期逐步提高城中村人居环境质量,远期将城中村逐步更新为现代化城市居住区。 

第六十八条建设具有韧性的中心城区绿色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一)建设安全高效的供水系统

2035年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源水质及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新郑市中心城区水源来自南水北调工程。近期保留新郑第一水厂、和庄水厂和梨河水厂,远期作为中心城区应急水源;

规划取消城南水厂,扩建新郑第二水厂供水规模至40万立方米/日,从南水北调工程李峒口门取水,满足中心城区给水需求,同时为薛店镇镇区提供给水。

中心城区提倡再生水作为一部分工业供水工程以及生态水系补水工程考虑,至2020年,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至2035年,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二)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和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排水分区

中心城区采取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近期老城区采用合流制,远期老城区逐步发展过渡到分流制。新建区域严格采用雨污分流制。

雨水采用分区就近排放的方式,中心城区共划分4个雨水排水分区,加强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污水采用污水支管收集后排入污水干管,最终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保留新郑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万立方米/日。规划扩建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至6万立方米/日。取消现状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傅庄污水厂,处理规模10万立方米/日。规划扩建城关污水处理厂规模至6万立方米/日。规划新建学院路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6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需进行无害化处理,2020年处理率达到95%以上,2035年达到100%。

第六十九条完善保障供给的供电系统

预测2020年中心城区总用电量约18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36万千瓦,2035年总用电量约40亿千瓦时,最大用电负荷80万千瓦.

新建110kV城西变、城北变、黄水变、怡心变、西关变,供电容量均为3x63兆伏安。

保留110kV城后变(40+50兆伏安)、车站变(2x50兆伏安)、莲河变(40+50兆伏安)、端湾变(2x40兆伏安)。

扩容110kV河西变、胡庄变供电容量至2x63兆伏安;扩容110kV苇河变供电容量至50+63兆伏安。

升级35kV吴陈变至110kV变电站,供电容量为2x63兆伏安。合计装机容量为1607兆伏安。

第七十条建设安全可靠燃气、供热系统

2020年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燃气普及率到达97%以上;2035年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100%,气源接自新郑燃气门站,新郑燃气门站天然气经西气东输豫南支线接入。

2020年集中供热普及率60%,2035年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热源为各组团的燃气锅炉房,分别为中心热源厂、新港热源厂、北区热源厂、新村热源厂和西南热源厂。

第七十一条建设先进专业的垃圾处理回用系统

中心城区日产生活垃圾2020年为580吨;中心城区日产生活垃圾2035年为960吨。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资源化率达到30%。规划到2035年,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率达到45%。

第七十二条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海绵城市

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到 2020 年,新郑中心城区建成区 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以上;到 2035 年,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中心城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

依托城市水系和城市绿地,优化配置地表水资源,建设海绵城市蓝道系统和绿道系统,使城市水系和绿地成为城市海绵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四带、两道、三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

四带:南北向沿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形成的海绵生态带;

两道:即由城市水系和绿地形成的城市海绵蓝道和海绵绿道;

三区:在城北组团、西南组团、产业集聚区各建设一个海绵城市重点示范区,其中,城北组团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面积约15.16平方公里;西南组团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面积约7.07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区面积约7.04平方公里

第七十三条系统规划综合管廊布局

缓解新郑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拥挤,解决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建设综合管廊,提升各类管线的安全水平、供给保障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改善城市地面和天空景观。建立干线、支线、缆沟相结合的综合管廊系统,总长度约67.05公里,形成环状结构,干线总长度约32.599公里,支线总长度约12.54公里,缆沟总长度约21.92公里。

第七十四条营造中心城区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2020年和2035年,水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分别为80%、90%。

2020年和2035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2020年市域污水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不增加,至2035年市域污水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每年递减5%。

2020年市域大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85%,全部环境功能区达标。

规划期末,新郑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均达10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5%。

第七十五条落实“五线”,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控制

 (一)红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城市主、次干路路幅和道路交叉口用地纳入红线范围进行控制。红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红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二)蓝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双洎河、黄水河、暖泉河、莲河等水体的本体和岸线范围纳入蓝线范围进行控制。蓝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三)紫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郑韩故城、高拱墓、宫殿遗址、轩辕庙、卧佛寺塔及各种墓葬区遗址等纳入紫线范围进行严格保护,并在其周边划定建设控制区,避免对文物古迹造成视线等的干扰。紫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四)黄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文化设施、教育科研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城市广场、大型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城市供热设施、城市供电设施、城市通信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抗震防灾设施以及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纳入黄线范围进行控制。黄线范围内应遵守《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五)绿线控制

中心城区范围内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纳入绿线范围进行控制。绿线应遵守《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章有序实施的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规划

第七十六条明确近期建设规模与重点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以“百城提质工程”为契机,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环境质量和综合服务能力。

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和产业强市,初步形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南部副中心。

2016-2020年,中心城区近期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北、向东,大力发展城北组团和新港产业集聚区;次要发展方向为西南,主要发展城关、梨河双洎河西侧用地。

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5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5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第七十七条有效实施规划的策略措施

1、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完善新郑对接郑州主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密、长葛、禹州等周边城市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融入郑州大都市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与郑州主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密、长葛、禹州间规划通报及衔接机制。

2、完善规划编制与协调方式

完善规划体系,尽快开展各专项规划,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实施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实现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联动修编,保持三大规划在空间发展和管控方面的一致性。

3、全域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 

创新融资方式,依照城乡总体规划,采用PPP等多种融资手段,落实建设项目资金。

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税收、空间规划等政策形成合力,有重点、有选择地实施开发。

4、建立调整考核机制和补偿机制 

创新各街道、城镇的发展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城乡总规;探索制定相关生态补偿地方政策法规。

5、强化公众参与和完善规划决策机制 

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原则,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加强对城乡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城乡总体规划及其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在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划评价监控、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



主办单位:新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新郑市人民路186号 邮编: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