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郑市坚持以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为统揽,聚焦“1136”工作布局,围绕“六最”营商环境目标,深入推进营商环境“13510”攻坚行动,积极对标国内先进和前沿标准,持续转作风、强服务、抓落实,全市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一、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以“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递进式改革为牵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打造政务服务品牌。一是优化便民服务。实现“马上办”1861项;跨部门联办“一件事”108项,免证办事项702个,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实现市域全覆盖。推出企业开办专区和4家金融机构服务专区,实现企业开办零跑腿、零费用、半日办结,全年新培育各类市场主体2.1万家,总量达到14.6万家,位居全省县市首位。二是提升数据共享。实现申请人身份证、营业执照、不动产产权证明“免提交”。推出农村房屋不动产确权登记电子签名,商品房和棚改安置房实现“交房即发证”,存量房“带押过户”194宗。常态化推行跨省远程异地评标,与全国25个省份206个城市合作,累计跨域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018宗,涉及金额490.1亿元;创新实施AI智能辅助评标,建设“莲鹤”金融超市,出具电子保函1867笔,减轻企业资金压力3.8亿元。三是精简审批事项。搭建智慧水务平台,推行无外线燃气工程报装“1,0,0.5”模式(一个环节,0资料,0.5个工作日办结),水电气推行联合报装、审批及勘验业务,进一步压缩获得时限。持续推行“标准地”,出让16宗989亩;创新“验登合一”方式,正佳能源、乾龙物流园等项目实现“验收即发证”。
二、夯实要素保障,助力市场高质发展
聚焦政策、法治、人才三大市场发展重要要素,着力打造惠企纾困、公平透明、智力支持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落地。举办各类政策宣讲14场、银企对接21场,打造金融服务港湾5个,“郑好融”平台入驻企业3.48万家,授信贷款总额24.6亿元;存贷款合计1878.8亿元,同比增长7.83%,总量排名郑州六县市第一。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组建小微企业融资工作协调机制专班,促进银企资金供需精准对接,累计走访企业51242家,推荐企业2116家。二是强化法治保障。成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联络站,开展企业法律咨询等各类服务56次,打击各类妨碍企业生产经营违法犯罪51起;建立民商事案件“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模式,受理化解纠纷类案件9605件;开通“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平均审理用时29.32天;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网上立案率100%。三是强化人才服务。深入推进政企学研深度融合,将驻地高校21名专家人才纳入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范围,推动我市龙头企业、驻地高校牵头成立全国休闲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中国中部生物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新留郑10条举措,新建乐业小站10家,引进省外高端人才51人、海外人才134人。
三、聚焦政企沟通,强化科学精准服务
深入一线、深入企业,通过万人助万企、企业“背靠背”评议、执纪问责,构建政商亲清关系。一是大力开展万人助万企。落实“1251”工作制度和问题闭环机制,全市包联干部累计走访企业5261家,办结销号问题2220条,办结率100%;举办“四项对接”活动24场(次),累计帮助26家企业协调资金1.38亿元、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1项、达成交易意向额1300余万元。二是大力开展公众监督。积极受理河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案件,共处理办结案件11个;创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一把手”公开承诺》专栏,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问询,针对环保“一刀切”、行政执法交叉重复、中介服务监督不力等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明确责任、限定整改。三是大力开展政企沟通。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搭建企业“一键诉求”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资金、用工等8类企业诉求“手机端一键提交、全流程闭环管理”,累计完成1045家“四上”企业信息录入,组织129家企业、11所高校参加“企业家恳谈日”活动13次,解决雪花啤酒、龙翔电气、天宁新材料等企业出行难、融资难、用工难等诉求问题124项。
四、立足精心服务,打造一流营商品牌
下一步,新郑市将继续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厚植企业发展沃土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效,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造新郑市营商环境品牌,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重点领域,坚决打赢优化晋级攻坚战。持续实施“13510”营商环境攻坚行动,在限时清欠、工程审批改革提速、规范监管执法、净化窗口服务、保交楼府院联动、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下大力度,着力解决监管执法不规范、问题楼盘化解难等一批困扰企业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促进产业优化的政务环境、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市场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环境、适应产业需求的要素环境。
(二)聚焦关键环节,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依托大数据和AI赋能,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不断提升在工程改革、税费缴纳、公共事业等领域的便利度,营造更加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持续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等新型监管机制,推广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及弹性出让模式,提升企业融资服务,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政府履约践诺,推动智慧法院建设,提升合同类纠纷案件办理质效、规范涉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执法司法行为,为企业保驾护航,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聚焦能力提升,持续推进教育常态化。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各指标单位要对标先进地区,将先进经验做法转化为新郑特色,变优势指标为特色指标;及时梳理上三级最新政策文件,引导全市各单位加强政策学习,及时熟练掌握本行业领域的政策法规,当好政策“明白人”;不断提升服务素养,联合纪委监委开展涉企窗口明察暗访,坚决杜绝窗口服务冷硬横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行政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等现象,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严格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相关规定,提升案件办理质效,不定期对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聚焦改革创新,打造“郑如意”营商品牌。认真研究可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事项清单,加快制度集成创新,特别是在政务数字化、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创新监管等重点方面先行先试、创造经验,培育典型案列,力争形成一批有较强突破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正向力”,借用自媒体、新媒体等的“助推力”,将我市的好政策、好市场、好风貌展现出来,传播好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好声音、好形象、正能量”,打造新郑营商“郑如意”品牌。
(五)聚焦企业关切,着力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一是打造涉企综合平台。对“一键诉求”服务平台进行扩展完善,集成“涉企动态、诉求服务、扫码入企、惠企政策、企业之窗”等5大模块,强化金融服务、执法检查、政策发布、产品推介等功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成长。二是健全服务企业制度。开展“企业家恳谈日”活动,扎实开展走访调研,建立企业诉求化解台账;严格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持续实行“扫码入企”报备,规范执法检查行为;筹备“企业接待日”活动,组建企业接待服务专班,主动靠前服务解决问题。三是畅通问题反馈。充分利用营商环境监督员、企业座谈会等问题收集反馈渠道,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广泛搜集企业诉求,对问题分级管理、积极响应;加强对营商投诉平台反馈案件的协调处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处置能力,让企业的诉求“件件有落实”,推动解决一批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